本文聚焦中国人民大学29岁助理教授叶紫薇破格晋升教授这一热点事件,先介绍事件背景及叶紫薇的学术成果,接着探讨了文科缩招内卷现状下如何看待该事件,强调这是个例且文科学者需坐冷板凳、遵循成长规律。
4月3日清晨,中国人民大学官方微信以单推形式,正式发布了一则令人瞩目的消息:该校29岁的助理教授叶紫薇被破格晋升为教授。要知道,在以往的学术领域中,文科学者想要获得破格晋升可谓难上加难。所以,这则消息一经发布,便如一颗投入舆论场的巨石,迅速激起千层浪,瞬间占据了舆论热点的核心位置。
实际上,自今年3月起,国内众多媒体就围绕“文科学者罕见在国际顶刊《科学》正刊发文”这一主题,对叶紫薇展开了一系列报道。这位来自人大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的青年学者,在今年年初取得了一项重大突破。她在国际顶级期刊Science(《科学》)的研究长文(Research Article)版块,发表了题为《Too much of a good thing: Lessons from compromised rootworm Bt maize in the US Corn Belt》的重磅研究成果。
人大方面对这一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指出这是我国农林经济管理学科首篇以国内学者作为第一作者发表的Science研究长文(Research Articles),同时也是管理科学领域发表的为数不多的Science研究长文之一。
在当下的学术环境中,30岁以内破格提拔为正教授的理工科学者并不少见,但文科学者在30岁之前就斩获正教授职称的情况却相当罕见。这一现状也让一些年轻的文科学者发出感叹,如今文科领域不仅面临着招生规模缩减的问题,还面临着日益激烈的竞争压力。
那么,究竟该如何看待人大29岁文科学者破格晋升教授这一现象呢?
首先,我们要既看到别人的优秀,又要明白这仅仅是一个个案。从目前人大方面披露的信息来看,叶紫薇破格提拔为教授的程序极为严格。整个过程从启动提名程序开始,历经学院 - 学部 - 学校学术委员会的层层审议,最终才由学校审议通过。可以说,每一个环节都坚持了严格的程序和标准。所以,叶紫薇破格晋升教授对于文科学界而言,无疑是一件值得庆贺的喜事。
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29岁文科学者破格晋升教授”这一事件之所以能成为热门话题,恰恰反映出这样的情况在现实中还相当少见,并非普遍现象。这其实与文科学者的成长规律密切相关。文科知识的积累和学术成果的产出往往需要更长的时间和更深厚的沉淀。
其次,虽然个案值得我们关注,但文科学者更要坐得住冷板凳。近年来,在学术领域中出现了一些不良现象。有极个别的青年文科学者为了追求快速出成果,不惜采取抄袭、代写等不法手段。最终,这些行为东窗事发,他们不仅没有实现学术上的跃进,反而瞬间丧失了自己的“学术生命”。
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姚大力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从1981年硕士研究生毕业后直升博士研究生,一直读到1986年底。当时老师们都觉得他不能再这样继续读下去了,他这才匆忙毕业。1997年,姚大力先生从南京大学调往复旦大学,始终专注于蒙元史和边疆史地的教学与研究。按照目前盛行的学术评价标准来看,他的学术成果似乎少得可怜,不仅没有专著,连发表的论文数量也极少。
姚先生曾表示,“我做了十几年副教授,并没有像热锅上的蚂蚁那样焦虑,也没有感觉到因为不是正教授就被别人看不起。但若不是复旦赶在学术评价指标硬化前对我‘破格’,我大概只好在副教授的岗位上退休了。”
由此可见,从文科学者的成长规律来说,学者自身需要具备足够的耐心,而其所在的学校也应该给予更多的耐心和支持。在这个节奏不断加速的时代,我们也需要适当慢下来,遵循学术发展的规律。
本文围绕人大29岁助理教授叶紫薇破格晋升教授这一热点事件展开,介绍了其学术成果,分析了文科缩招内卷背景下这一事件引发关注的原因。强调该事件是个例,文科学者成长需遵循规律,学者和学校都要有耐心,在快节奏时代应适当慢下来做学术。
原创文章,作者:Daniel Adela,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501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