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虚拟货币投资的法律风险,通过介绍湖北省鄂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结的2起虚拟货币网络诈骗案,详细剖析了诈骗团伙的常见套路,并给出法官的投资提醒。
在当今金融领域,虚拟货币作为一个新兴概念,如同一块散发着诱人光芒的“磁石”,吸引着越来越多投资者的目光。然而,需要明确的是,虚拟货币并不具备与法定货币等同的法律地位。参与虚拟货币投资交易活动,就如同行走在布满陷阱的道路上,存在着不可忽视的法律风险。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近日从湖北省鄂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了解到一则令人震惊的消息。该院成功审结了2起虚拟货币网络诈骗案。在这两起案件中,以程某为首的34名被告人组成了一个狡猾的诈骗团伙。他们借助新型虚拟货币交易平台,精心策划并实施了一场大规模的诈骗活动。在短短一年的时间里,近3万人陷入了他们设下的骗局,涉案金额高达4.6亿元。如此庞大的受骗人数和巨额的涉案金额,着实让人触目惊心。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深入揭开虚拟货币网络诈骗的神秘面纱,看看诈骗分子究竟使用了哪些套路。
套路一:虚假包装营造假象
诈骗团伙精心设立了“OURBIT数字货币交易平台”(欧比特平台)。为了吸引投资者,他们对外宣称该平台在“新加坡注册”,并且“持有美英金融牌照”。同时,还推出了诸如“全新止盈止损”“首创交易0滑点”等极具吸引力的噱头。为了让投资者相信平台的真实性和专业性,他们参照比特币市场交易价格伪造交易K线图,虚构了9种虚拟货币的交易假象。通过这些手段,成功营造出一个专业合规的平台形象,就像给平台穿上了一件华丽的“外衣”,让众多投资者纷纷入局。
套路二:轻松盈利诱导入局
诈骗分子摇身一变,化身为投资“老师”,活跃在各大社交媒体平台。他们频繁晒出盈利截图,就像在展示自己的“辉煌战绩”。同时,还安排了大量的“托”在一旁附和,营造出一种在这个平台投资可以轻松盈利的氛围。在这种虚假氛围的诱导下,许多被害人被吸引参与高杠杆投资。
“起初爆仓亏损,追加投资后稍有盈利,可平台频繁卡顿,恢复后又开始亏损,还遭遇‘插针’直接爆仓。”被骗300多万元的受害者梁先生回忆起自己的受骗经历,仍然心有余悸。他的遭遇正是众多受害者的一个缩影,反映了诈骗分子的狡猾和投资者的无奈。
套路三:平台做局操控数据
实际上,欧比特平台是一个封闭的“用户-平台对赌市场”,它与外部平台及国际市场并没有真实的关联。这就好比一个封闭的赌场,平台可以随心所欲地操控局面。
平台通过一系列的数据操控手段,如设置“滑点”、制造“插针”、自制做市程序交易、设置模拟账户、推行高杠杆交易等,大幅增加了客户亏损的概率,从而提升了平台对赌的胜率。对于极少数大额盈利的客户,平台和代理相互勾结,采用锁定账号、游说追加投资或直接封禁等方式,让客户最终血本无归。
法院经过详细审理查明,欧比特平台设立了产品、商务、技术等多个部门。商务部门以高额利益分成、风险共担的模式发展一级代理,并为其提供虚拟账户。上级代理再层层发展下级代理,约定分成比例。代理在发展客户时,虚构身份、发送虚拟账户盈利截图、预设话术,诱导被害人在平台进行“投资交易”,整个过程就像一个精心设计的传销网络。
法院最终认定,程某等34名被告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通过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方式骗取他人钱财,涉案数额特别巨大,其行为均构成诈骗罪。法院依法判处34名被告人三年至十二年不等有期徒刑,并处罚金。鉴于涉案人数众多、案情复杂,法院分案审理,目前判决均已生效。
法官特别提醒广大投资者:
我国法律明确规定,虚拟货币相关业务活动不受法律保护。参与此类投资不仅存在资金损失风险,还可能触犯法律。投资者应树立正确的财富观,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切勿轻信社交群组中的投资信息,对“高收益”宣传保持高度警惕,共同携手维护健康有序的金融秩序和社会稳定。
本文通过鄂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结的虚拟货币网络诈骗案,揭示了诈骗分子虚假包装、诱导入局、操控数据等诈骗套路。提醒投资者虚拟货币投资存在法律风险,应树立正确财富观,警惕高收益宣传,维护金融和社会稳定。
原创文章,作者:东海凝丝,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500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