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将带领读者走进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和林村的乡村气象博物馆,了解其从闲置旧农房改造而来的过程,馆内的功能区域设置,温江区气象局打造的科普体系,以及该博物馆开展的研学活动和带来的效益等情况。
画面中,是和林村的乡村气象博物馆。
近日,一批参加研学的小朋友来到了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和林村。在一个小场地里,台上的老师正绘声绘色地讲解着气候变化和它所带来的影响。而台下,20多名小学生聚精会神地聆听着,眼神中满是对知识的渴望。他们此行的目的地,是一幢有着红色屋顶的三层小楼。原来,在这个村里藏着一座独具特色的乡村气象博物馆。
温江气象科普基地负责人李红菲向记者介绍道:“这里曾经是闲置的旧农房,我们看到了它的潜力,于是将其改造成了乡村主题的气象博物馆。”这座博物馆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它正对着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成都市温江区乡村振兴主题公园。李红菲还兴奋地说:“我们的博物馆就在稻田旁边,把气象科普和农业实践结合起来,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
别看博物馆的面积不大,但其功能却十分齐全。馆内设有气象观测展示区、气象模拟体验区、气象文化科普区这三个功能区域,它们就像三位耐心的老师,将气象知识娓娓道来。其中,气象观测展示区像是一个科技小天地,主要展示气象地面、高空、雷达观测的基本原理和仪器设备,让参观者了解气象观测的奥秘;气象模拟体验区则充满了科技感,主要利用裸眼VR(虚拟现实)技术搭配气象模拟装置,让观众在互动中了解主要气象灾害及其防御措施,仿佛置身于真实的气象场景中;气象文化科普区则像是一本生动的历史书,主要通过图文展示我国气象事业发展历程等内容,并且巧妙地融合了当地的农耕文化,让参观者感受到气象与农业的紧密联系。
立足乡村气象博物馆,温江区气象局正着力打造“一馆一场一课堂”科普体系。“一馆”自然就是这座乡村气象博物馆;“一场”是指打造可参观、可体验、可互动、可研究的沉浸式科普观测场景,让参观者全方位感受气象的魅力;“一课堂”则是开发了一套气象科普研学课程,围绕农耕文化、二十四节气等元素,形成“气象 +”等科普研学课程,让学生们在学习气象知识的同时,也能了解到传统文化。
李红菲回忆道:“2024年5月,气象专家王明田在这里开设了一堂别开生面的农业气象‘坝坝课’。在一片绿油油的稻田边,王老师边讲解水稻生长与气象条件的紧密联系,边引导学生们观察稻叶随风摇曳的姿态,体验自然界的微妙变化。”当时,稻浪翻滚,学生们手持气象记录本,跟随王老师的步伐,在这个“行走的课堂”中收获满满。据统计,自2023年开馆以来,乡村气象博物馆已累计开展研学活动100余场,接待研学学生4万余人次。
“游客参观完博物馆后,往往还会去和林稻海打卡游玩,或去参观不远处的温江大蒜文化体验中心。”据李红菲介绍,这座乡村气象博物馆不仅成为了科普的好去处,还带动了周边的旅游发展。截至目前,它盘活闲置资产效益超300万元。
本文介绍了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和林村的乡村气象博物馆,它由闲置旧农房改造而来,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优势。馆内功能区域丰富,温江区气象局打造的“一馆一场一课堂”科普体系成效显著,开展了众多研学活动,吸引大量学生参与。同时,该博物馆还带动了周边旅游,盘活闲置资产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实现了科普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原创文章,作者:Sorrowful,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495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