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河南洛阳市嵩县何村镇的柴胡产业发展。报道了何村镇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将柴胡产业作为特色主导产业,详细描述了当地的春耕景象、机械化种植、初加工基地建设等情况,还介绍了产业模式、企业带动以及未来发展规划,展现了柴胡产业在助力乡村振兴、带动百姓增收方面的显著成效。
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中,产业发展是关键的驱动力。近年来,河南洛阳市嵩县何村镇充分挖掘本地资源优势,坚定地将发展柴胡产业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特色主导产业,致力于打造“中原药谷”。如今,一颗颗小小的柴胡正逐渐串珠成链,承载着当地百姓增收致富的美好愿景。
随着春天的脚步临近,大地复苏,农事也变得忙碌起来。在嵩县何村镇桥头村坡改梯项目整理后的土地上,起垄机发出阵阵轰鸣。村民们与机械紧密配合,共同翻耕泥土、起垄耕耘,抢抓时机种植柴胡,呈现出一片热火朝天的春耕备耕景象。
嵩县何村镇黄村的种植户段西军兴奋地告诉记者:“这几年,镇里和大队大力推广柴胡种植,不仅免费提供种子,还耐心教我们种植技术,并且组织统一收购,让我们不用担心销路问题。有了这些保障,我们种植户的信心和底气更足了。我自己今年就种了7亩柴胡。”
为了克服机械化作业的难题,提高土地利用率,去年年底,桥头村实施了1000亩的坡改梯项目。原本零散的“陡坡地”被改造成了连片平整的“水平田”。现在,种植合作社依托这些整理后的土地,积极引入现代化种植技术,大力推广柴胡标准化种植。
嵩县禾泽通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晓育介绍说:“我们与何村镇桥头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合作,进行集中连片种植柴胡。今年承包了1000亩地,目前正在进行起垄播种,全部按照标准化流程,采用机械化操作。目前已经完成300多亩的耕种,预计五天内就能完成春耕。”
2022年9月,占地4000平方米、日处理能力200公斤的嵩胡产业园在何村镇正式建成投用。作为嵩县最大的柴胡初加工基地,这里可以实现对全县柴胡的统一收购、晾晒、分拣、冲洗、烘干、包装和销售。自投产以来,已累计加工柴胡4900吨,产值突破3.3亿元。
据嵩县何村镇桥头村党支部书记王红旗介绍,该村群众自发种植柴胡已有十多年历史。从前年开始推广标准化种植,村集体发挥“总指挥”的作用,通过统一流转土地、引进优质品种、加强技术培训,村民们逐渐掌握了科学的种植方法。标准化种植提高了柴胡的产出效益,种植规模也从去年的1000亩扩大到今年的1300亩,亩均收益达到6900元,比传统种植方式每亩增收700元,有效地带动了村民增收致富。
嵩县柴胡,又名嵩胡,因其根粗气浓、富含有效成分“总皂甙”,在业界享有“中国柴胡之王”的美誉。作为全县柴胡种植的核心区,近年来,何村镇围绕富民增收的目标,以柴胡种植为切入点,采用“龙头企业 + 村股份经济合作社 + 专业合作社 + 科研团队 + 农户”的模式,积极引导全镇群众参与柴胡产业的发展。
洛阳顺势药业有限公司负责人程爱国表示:“我们顺势药业作为国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依托何村镇万亩柴胡种植基地,引导群众进行标准化、规范化种植柴胡,并趁鲜加工,以高于市场价格进行收购,拉长了产业链条。我们还研发了‘拳头’产品柴胡口服液,目前市场上购销两旺。”该公司可生产片剂、颗粒剂等七大剂型200个品种,年产柴胡口服液达500万支。
围绕嵩县中原药谷建设的总体部署,何村镇积极推动柴胡的连片和全产业链发展。目前,何村全镇柴胡种植面积达到5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83%。何村的柴胡产业正朝着规模化、品牌化、科技化的方向大步迈进。油葵花海与柴胡花开相互映衬,一幅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美丽画卷正在嵩州大地缓缓展开。
嵩县何村镇党委副书记、镇长王晓静表示:“接下来,我镇将继续扩大柴胡产业的规模效应,依托嵩胡农事中心,进一步加强与专家团队和龙头企业的合作,发展柴胡产业新质生产力,谋划柴胡产业建链延链补链强链项目,持续带动群众增收致富,把柴胡打造成何村镇乃至嵩县的一张闪亮名片。”
本文详细介绍了嵩县何村镇柴胡产业的发展情况,从春耕种植到加工销售,再到产业模式和未来规划。何村镇通过立足本地资源,采取多种举措推动柴胡产业发展,实现了产业规模化、标准化,有效带动了村民增收,同时朝着农文旅融合方向发展,未来有望进一步提升产业影响力,助力乡村振兴。
原创文章,作者:Daniel Adela,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490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