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连锁火锅第一股”呷哺呷哺,详细介绍了其2024年度的业绩情况,包括收入减少、亏损扩大以及门店的开设与关闭情况,还追溯了品牌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近日,有着“连锁火锅第一股”之称的呷哺呷哺发布了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止年度的年度业绩公告。这一公告犹如一颗重磅炸弹,在餐饮行业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从公告数据来看,2024年集团的经营状况并不乐观。集团收入为47.55亿元,与上一年度相比,同比减少了19.7%。更为严峻的是,公司拥有人应占年内亏损总额达到了4.01亿元,而在上一年同期,亏损额为1.99亿元,这意味着亏损幅度进一步扩大。
在门店布局方面,2024年集团既有新的尝试,也有无奈的割舍。这一年,集团新开设了65间呷哺呷哺餐厅以及13间凑凑餐厅,展现出其在市场拓展上的积极态度。然而,为了优化整体经营状况,集团也关闭了138家呷哺呷哺餐厅和73间凑凑餐厅。
对于餐厅关闭的原因,呷哺呷哺方面给出了解释。这些关闭的餐厅大多数处于亏损状态,并且多数位于不符合呷哺呷哺所推广的“高性价比”模式的地区。在这些地区,其经营模式无法恰当反映品牌形象,也就难以实现盈利。不过,呷哺呷哺表示,相信通过持续的调整,公司能够进一步提高餐厅的整体盈利能力,从而推动品牌继续向前发展。
呷哺呷哺的董事会主席、行政总裁是贺光启。他的创业故事充满了传奇色彩。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台商贺光启来到北京,开始了他的创业之旅。起初,他主要从事珠宝首饰的加工和销售业务。
时间来到1996年,贺光启展现出了他敏锐的商业眼光。当时,他看到了北京的迅速发展,敏锐地意识到未来餐饮速食消费将会成为市场的刚需。于是,原本在珠宝行业深耕的他毅然决然地投身到餐饮赛道。
贺光启为了进军餐饮行业,进行了长达两年多的筹备。他亲力亲为,走完了包括产品研发、口味调试、原料选择等在内的一系列流程。终于,在1998年,他将风靡中国台湾的小火锅成功引进大陆。至此,呷哺呷哺这一火锅品牌正式诞生。次年,呷哺呷哺在北京西单的明珠商场开设了自己的首家餐厅,开启了其在大陆的餐饮征程。
2014年12月,对于呷哺呷哺来说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刻。经过多年的高速发展,呷哺呷哺成功在港交所敲响了上市的钟声,并一举将“连锁火锅第一股”的称号收入囊中。
本文详细阐述了呷哺呷哺2024年度业绩不佳,收入减少、亏损扩大,同时进行了门店的调整。还回顾了品牌由贺光启创立并发展壮大直至上市的历程。目前呷哺呷哺面临着业绩下滑的挑战,未来需通过持续调整来提升盈利能力,重新找回发展的动力。
原创文章,作者:Daniel Adela,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476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