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非陶瓷交流:斯坦尼斯开启文化共融新篇章,中非陶艺交融:斯坦尼斯的跨文化陶瓷之旅

来自刚果(金)的陶艺家姆万加·斯坦尼斯在景德镇的陶艺创作、学习交流经历,以及他回国后在教学中融入中国陶瓷文化,带领学生赴华学习,推动中非陶瓷文化交流,如今他又回到景德镇继续为中非陶瓷文化的交融与发展努力。

当那纤细的狼毫笔被稳稳地握在手中,轻轻探入青花料之中,刹那间,笔尖与光滑的瓷面轻轻触碰。就在这一瞬间,充满异域风情的非洲图案与灵动飘逸的中式水墨开始悄然交融,仿佛一场跨越地域与文化的奇妙邂逅正在瓷面上缓缓上演。

此时,我们走进充满艺术氛围的景德镇陶瓷大学国际陶艺工作室,便能看到来自刚果(金)的陶艺家姆万加·斯坦尼斯正全神贯注地进行瓷板画创作。他神情专注,眼神中透露出对陶艺创作的热爱与执着,手中的毛笔如同有了生命一般,在瓷面上灵动游走。

创作告一段落,斯坦尼斯轻轻搁下手中的毛笔,脸上带着温和的笑容说道:“每年我都会专门抽出几周时间来到景德镇。在这里,我会认真聆听各种精彩的讲座,用心欣赏各类艺术展览,还能跟来自不同国家的陶艺家们进行深入的交流学习。我特别珍惜这样的机会,希望能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然后把我所学的都教给我的非洲学生们。”

中非陶瓷交流:斯坦尼斯开启文化共融新篇章,中非陶艺交融:斯坦尼斯的跨文化陶瓷之旅

在这充满创意与灵感的工作室里,斯坦尼斯经常与其他艺术家们围坐在一起,热烈地交流创作心得。他们各抒己见,分享着不同文化背景下对陶艺的独特理解和感悟,思想的火花在交流中不断碰撞。(受访者供图)

早年,斯坦尼斯在景德镇陶瓷大学完成学业后,便回到了自己的祖国刚果(金),在金沙萨美术学院担任教师。在他的课堂上,处处充满了跨文化实验的色彩。他会用乌木精心雕刻出带有中国吉祥纹样的模具,还会亲自采集红土来配制仿景德镇影青釉。他耐心地教导学生们如何运用中国水墨画的方式来创作陶瓷画,让非洲的学生们逐渐了解并喜爱上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

斯坦尼斯满怀深情地回忆道:“当学生第一次用分水技法画出刚果河的晨曦时,我清晰地看到了他们眼里闪烁的光芒,那是对艺术的热爱和探索的渴望。”每到假期,他还积极组织“陶瓷之路”研学项目。截至目前,他已经带领37名非洲学生来到景德镇学习。来自肯尼亚的学员艾莎深有感触地说:“原来陶瓷不仅可以用来盛装食物,更能承载不同的文明,它就像一座无形的桥梁,连接着不同国家和文化。”

回国后,斯坦尼斯已经教授了100多名非洲学生。他一直鼓励学生们来中国学习陶艺,希望他们能有更广阔的艺术视野。他和学生们创作的陶瓷作品在意大利、英国等地的博物馆和画廊展出,让更多的人领略到了多彩的陶瓷文化。

2023年秋天,此时已是金沙萨美院副教授的斯坦尼斯再次回到了景德镇。这一次,他不仅在这里设立了自己的工作室,还回到母校景德镇陶瓷大学任教。他正积极筹备“中非陶瓷技艺比较研究”课题,计划用三年时间系统地梳理两大陶瓷文化的技艺谱系,为中非陶瓷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做出更深入的研究。

令斯坦尼斯感到欣喜的是,10多年前来到景德镇的非洲人寥寥无几,而如今,越来越多的“非洲候鸟”和他一样,在非洲和中国两地之间往返。这里有前来求学的留学生,他们怀揣着对陶艺的热爱和梦想,在景德镇的校园里努力学习;有前来驻场创作的陶艺家,他们带着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为景德镇的陶艺创作注入新的活力;还有经营陶瓷生意的贸易商,他们促进了中非陶瓷贸易的发展。仅景德镇陶瓷大学国际学院,就已经培养了200多名非洲留学生。

斯坦尼斯满怀期待地说:“我希望能有更多非洲学生感受中国陶瓷文化的魅力,不断拓宽陶瓷绘画的表现手法,找到非中文化的共鸣。这样,陶瓷文化就能在不同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中不断发展和创新。”

本文围绕刚果(金)陶艺家姆万加·斯坦尼斯展开,介绍了他在景德镇的学习创作经历,以及回国后的教学实践和文化交流活动。他通过多种方式促进了中非陶瓷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见证了中非陶艺交流的发展,展现了他对推动中非文化共鸣的期望和努力。

原创文章,作者:Wonderful,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47312.html

(0)
WonderfulWonderful
上一篇 2025年3月30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30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