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于“诗——女性艺术展”,介绍了展览的基本信息,探讨了女性艺术的丰富性、视域融合等特点,分析了小展览的价值,回顾了策展人廖雯在女性艺术策展方面的实践,同时指出当下女性艺术潮流与新世代的关联。
这里展示的是苏亚碧的艺术作品,她以独特的艺术手法和创意,赋予了作品别样的生命力。
此为向京及潘然的作品,他们的创作风格鲜明,为观众带来了不一样的艺术体验。
此次展览名为“诗——女性艺术展”,展览时间从2025年2月28日持续至4月26日,地点在金杜艺术中心。
“诗——女性艺术展”以及更广泛意义上的女性艺术,无论是在软雕塑、纱绣等艺术形式与类别上不断延展,还是在材料运用、自我组织等方法与特征方面实现内生性发展,都在向观众传达一个信息:女性艺术早已在自觉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孕育出了众多的方案、策略、技术,甚至形成了独特的理念。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由于档案记录和相关研究的缺失,女性艺术目前仍然是一个相当模糊却又宏大的概念。“诗——女性艺术展”带领观众回溯到上世纪90年代和本世纪初,那时女性艺术刚刚在中国落地生根,喻红、向京等艺术家就已经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在随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女性艺术以一种日常化的方式融入到展览、评论和创作之中,就如同“诗”这个展览题目所寓意的那样,充满了生活的韵味。
女性艺术具有庞杂、丰富的特点,但同时也存在模糊、错层的情况,或许这正是事物的一体两面。
女性艺术的丰富性不言而喻。苏亚碧用金属丝编织出蜻蜓、衣服、镜体等独特造型;李满金用极硬的炭笔在瓦楞纸上书写“众生”,传递出深刻的思想;潘然用单纯的线、形、色模拟出丛生的自然景象。正如策展人廖雯所说,女性艺术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通过艺术品重新编排了人们的行为、姿势和言说。女性艺术的丰富性,既是艺术创作的结果,表现为纷纭多样、质地各异的艺术品;也是经验与技术不断凝结的原因。如今,我们必须认识到,丰富性已经成为推动女性艺术发展的动力,而不再仅仅是一种检验标准。
当下女性艺术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视域上的融合,材料不再仅仅是材料,而是转化为媒介;感情也不再是抽象的情感,而是成为了一种表达的语言;风格不再局限于传统,而是升华为一种观念。在展览现场漫步时,我常常会有一种“出戏”的感觉,艺术家们似乎已经习惯了“混搭”的创作方式,比如在写实主义中融入极简主义元素。当然,这种局面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种“视域上的融合”不仅创造了新的艺术形式和观看方式,还构建了新的现实和象征意义。向京的《一江春水向东流》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作品中的“东”既代表着东方学中的“东”,也象征着东方方位的“东”,还蕴含着起心动念的“东”,整个作品在不同的“东”之间不断徘徊、碰撞。
喻红的《麦粒、煤块和泥土》原本应该带有浓郁的乡村经验,但它所传达的精神却与乡村、小镇、县城有所不同。这实际上是一种转借,表面上它呈现出城市艺术和“新生代”艺术的特征,但本质上是以一种新的形式再现了“过去的艺术”。乡村的民俗、风貌、人情,充满了秩序和生机,这件作品不仅体现了乡村与城市之间的转化,也反映了已消逝的“过去的艺术”和留存下来的“过去的艺术”之间的转变。
“诗——女性艺术展”没有华丽炫目的理念,也没有宏大奢华的排场。相反,它的理念十分朴实,展览场地只有一室两厅,面积大约四五百平方米。而且,参展的九位艺术家大多每人仅展示一件/组作品。稍加留意就会发现,其中不少艺术家并不出名,近乎素人。可以说,这是一个小型展览,甚至可以称之为微型展览。
然而,正是这个小展览,让我深刻感受到了策展的价值与能量。一般的大型展览,往往有着冗长单调的展线(叙事线),众多为特定诉求服务的艺术品(人物),以及那些巡回参展的“熟面孔”艺术家(标志性记忆点)。大型展览的奢华与繁杂,常常难以有效地激发观众的感知。而小展览恰好避免了这一弊端,它将空间、作品、观念都限定在一个小而明确的范围内,观众只需观看少量的艺术品,并且不受艺术家“强力在场”的干扰。
在过往的策展实践中,小展览一直是廖雯所坚持的方向。在上世纪90年代,策展还只是批评、编辑、管理等工作的一种自由组合,廖雯就已经摸索出了小展览的模式,包括平均的资本金/赞助金、平均的艺术品/艺术家、平均的批评意图/批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廖雯可以说是中国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策展人,因为她告别了任性而高调的批评模式,转向了“照护”,也就是策展的拉丁词源curatus(负责照顾灵魂的人)所蕴含的意义。
“中国当代艺术中的女性方式”(北京艺术博物馆,1995)、“我的抽屉”(廖雯工作室,2007)……女性艺术展览始终是廖雯策展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她自称女性艺术展览约占其整个策展工作的三分之一。经过三十年的耕耘,举办了十余个女性艺术展览,廖雯本人几乎成为了女性艺术的代名词。
当然,Z世代或者00后的女性精神在廖雯的策展中有所缺失,近年来的女性艺术潮流更多地与新的世代相关。随着新的技术语境的到来,女性艺术及其传统与症状被普遍化了。从最初的“零”发展到现在的“满”,历史仿佛为我们描绘了一道完美的弧线,这既是一道反讽的弧线,也是一道充满想象的弧线。
本文围绕“诗——女性艺术展”展开,深入剖析了女性艺术的丰富性、视域融合等特点,强调了小展览在策展中的价值。同时,回顾了策展人廖雯在女性艺术策展方面的长期耕耘,指出当下女性艺术潮流与新世代的联系。整个展览虽小,但蕴含着丰富的艺术价值和策展智慧,也反映了女性艺术在不同时代的发展与变化。
原创文章,作者:购物狂魔,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447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