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饮水与微塑料展开,先阐述了水对人体的重要性以及常见的饮水来源,接着介绍了微塑料的概念、危害,指出瓶装水和自来水中都存在微塑料问题,然后给出解决水中微塑料问题的办法,最后提供了减少微塑料进入人体的五个习惯。
水,作为构成人体成分的关键物质,在我们的身体里扮演着极为重要的生理角色。足量的饮水,不仅是保障身体健康的基石,更是维持我们正常身体活动和认知能力的必要条件。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饮水来源丰富多样,自来水、瓶装水、桶装水都是常见的选择。然而,部分人出于对自来水水质的担忧,更倾向于选择瓶装水或桶装水。那么,这样的选择真的就更有益于健康吗?
接下来,让我们深入了解一下微塑料对人体的危害。
近年来,关于微塑料的研究不断增多。所谓微塑料,指的是尺寸极小的塑料颗粒,其长度在 1μm 至 5mm 之间。此外,还有尺寸更小的纳米塑料,长度小于 1μm。
与微塑料相比,纳米塑料由于尺寸更小,更容易在人体的各个组织器官中游走。它们能够穿过生物屏障,如细胞膜,进而进入生物系统,包括血液、淋巴系统,甚至扩散至全身,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更为严重。
在生活中,含有微塑料的物品无处不在。值得注意的是,鱼类、贝类等海洋生物体内也可能存在微塑料污染,当我们食用这些海洋生物时,微塑料便会随之进入我们的体内。
或许很多人会认为,微塑料属于异物,即使吃进身体,也会随着粪便排出体外。
实际上,吃下去的微塑料确实会有一部分随着粪便排出,但仍有一部分会残留在我们身体的其他器官组织中。可别小瞧了这些进入体内的微塑料,它们会影响我们对微量营养素的吸收,增加肠道不适症状,如腹泻、直肠出血和腹部绞痛等。塑料微粒还可能会刺破和摩擦器官壁,诱发炎症。目前,微塑料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仍有许多未知之处,有待进一步探索。
你可能想不到,我们日常喝的水中竟然也存在微塑料。
研究人员通过显光学成像技术,观测到瓶装水和桶装水中存在“纳米塑料/微塑料”。每瓶 1 升装的瓶装水中,大约含有 24 万个塑料微粒,其中 90%为纳米塑料,10%为微塑料颗粒。而且,瓶装水在反复开关以及高温暴晒的情况下,水中的微塑料含量会进一步增加。
不过,并非只有瓶装水存在微塑料问题,自来水同样难逃微塑料的污染。有研究对来自全球 14 个国家的 159 份自来水样本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其中 129 份样本含有纳米塑料/微塑料,检出比例高达 81.1%。
这意味着,无论是饮用瓶装水还是自来水,我们都会在不知不觉中摄入一定量的微塑料。
既然饮水会让我们摄入微塑料,那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虽然饮水会带来微塑料摄入的风险,但水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质,总不能因为这个就不喝水了。其实,我们不必过于担忧。对于自来水,将水烧开后再饮用,能够最大程度地减少微塑料进入人体,降低其对身体的伤害。
广州医科大学和暨南大学联合开展的研究发现,将硬水烧开并经过简单过滤,可除去水中 80%以上的纳米塑料/微塑料。
研究还表明,在烧水过程中,随着水温逐渐升高,水中微塑料的去除率也会逐渐增加。而且,水的硬度越高,对水中微塑料的去除效果越好。这是因为在煮沸过程中,微塑料能够与水中的某些化合物共沉淀,容易被水垢包裹住并沉淀在容器底部,从而达到更好的去除效果。
“多喝热水”是我国居民传统的养生方式,它不仅能让我们喝得舒服,还能起到“净化”水的作用,帮助我们减少微塑料的摄入,对健康更有益处。同时,建议大家在水烧开后多沉淀一段时间,不喝剩下的水底,还可以使用过滤装置,如在自来水管道上安装过滤器、使用带过滤网的杯子等。
下面为大家介绍养成 5 个习惯,帮助减少微塑料进入人体。
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营养科医生王茜在该医院营养科刊文中指出,若想减少微塑料进入人体的数量,最好养成以下 5 个习惯。
1. 尽量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
减少对一次性塑料餐具的使用,如一次性纸杯、塑料餐盒、塑料碗勺、包装袋等塑料制品。
2. 要养成自己烧开水喝的习惯
自带水杯,最好选择玻璃杯、搪瓷杯或不锈钢水杯。自己烧自来水喝或饮用凉白开,尽量少饮用瓶装水。
3. 不要在碗里套塑料袋吃东西
避免在碗里套塑料袋盛烫食;需要打包时,使用降解盒或者自带的饭盒。前文已经提到,高温会增加微塑料产生的速率和数量。
4. 尽量少用塑料吸管
当液体接触塑料吸管的内壁时,会将其中的微塑料带入体内,热饮会进一步增加这种风险。有些人喜欢咬吸管,这种行为会导致塑料吸管受到外力挤压,产生更多的微塑料。
5. 尽量少吃带塑料包装的加工食品
少吃加工食品,因为加工食品通常经过层层包装,受微塑料污染的风险更高。罐装食品内部一般都涂有双酚 A,微塑料难免会降解在食物里。
最后,提醒大家,塑料瓶、塑料袋不要随意乱扔,应进行垃圾分类,放到指定的垃圾桶里,减少对环境的污染,避免微塑料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
本文先强调了水对人体的重要性,引出饮水来源及微塑料的话题。详细介绍了微塑料的危害、在水中的存在情况,给出解决水中微塑料问题的方法,最后提供了减少微塑料进入人体的习惯建议,旨在让人们重视微塑料问题,通过改变生活习惯保障健康。
原创文章,作者:Daniel Adela,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468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