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泽千:用创新为两江骁骑打造执勤“利器”

两江新区公安分局交巡警支队机动大队副大队长陈泽千,入警15年不仅守护城市交通,更凭借创新成为警队“发明家”。他从一场交通事故中获得灵感,克服诸多困难研发出多功能收纳装置,该装置获得多项专利并取得良好实战效果,且他仍在持续优化改进。

在炎炎烈日之下,一辆警用摩托车风驰电掣般地呼啸而过。仔细瞧去,摩托车车尾的收纳箱里,锥形桶、灭火器、防刺服等装备被整齐有序地码放着。要知道,这些装备曾经可是让骁骑队员们十分“头疼”的存在,但如今,在两江新区公安分局交巡警支队机动大队副大队长陈泽千的手中,它们摇身一变,成了高效执勤的“利器”。陈泽千已经入警15年了,在这漫长的岁月里,他一直以铁骑的英姿守护着城市的交通。更为厉害的是,他凭借两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和一项外观设计专利,成为了警队中声名远扬的“发明家”。时光回溯到2018年6月,“两江骁骑”正式成立。这是一支实力强劲的队伍,拥有106名队员,还配备了110余辆摩托车。凭借着机动灵活、快速高效的显著特点,“两江骁骑”迅速成为了两江新区城市交通管理和治安巡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然而,在2022年夏天,一场交通事故成为了陈泽千创新之路的起点。当时,一名摩托车驾驶员不幸追尾受伤。可令人无奈的是,警用摩托车根本无法携带锥形桶,陈泽千和同事们只能心急如焚地四处寻找警示物来隔离现场。那个时候,警用摩托车的储物空间非常有限,仅仅只能容纳一些小型装备,像锥形桶这类必需品,还得依赖警车来运送。“眼睁睁看着伤者躺在路中央,每一秒都是煎熬。”这次刻骨铭心的经历,让陈泽千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破解装备携带这一难题。到了2022年下半年,陈泽千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刻苦自学工程知识,毅然开启了多功能收纳装置的研发之旅。在设计的初期阶段,质疑声如潮水般涌来。有人说:“现有装置勉强够用,何必折腾?”还有人担忧:“新增负重会影响行车安全吗?”但陈泽千并没有被这些质疑打倒,他没有丝毫退缩。他不断地调整固定方式,精心加装减震材料,甚至把自家的车库改造成了“实验室”。为了验证设计方案的可行性,他不厌其烦地模拟高速行驶、急转弯等各种复杂场景来测试样品。仅仅是解决支架晃动这个问题,他就反复迭代了好几个版本。有一次,队友在试驾之后提出了一个问题:“改良后的收纳装置虽然增加了储物空间,但却牺牲了摩托车后座的乘坐空间。如果遇到紧急情况需要载人,该如何兼顾呢?”针对这个问题,陈泽千陷入了深深的思考,随后他对原有支架进行了改良,设计出了“可拆解式支架”。有了这个“可拆解式支架”,就可以随时进行装备状态的转换,从而巧妙地解决了临时载人的难题。到了2023年4月,在单位的大力支持下,“两江骁骑”的警用摩托车开始加装并试用陈泽千的研发成果。此时的新收纳装置,在原有基础上大大增加了U型臂盾、防刺服、便携式路锥、小型灭火器等安全防护装备以及应急工具的收纳空间。试用之后,队友们对这个新收纳装置赞不绝口。有的队友说:“这个新收纳装置太棒了!以前遇到各种警情时总是担心装备不够用或不好拿,现在这个问题得到了解决。”还有的队友兴奋地表示:“现在摆放交通安全设施,从到达现场到完成摆放不到1分钟,速度比以前快多了!”2023年5月,国内一家警用摩托车特种装备制造商针对该收纳装置进行了全面的测试和评估,并出具了评估分析报告。报告指出,该设计方案完全满足实际需求,并且对车辆中低速行驶的影响较小,安全可靠。目前,该装置已经获得了2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和1项外观设计专利。据两江骁骑民警介绍,加装了该装置的警用摩托车已经参与各类勤务工作近千次,有效处置各类警情213起,取得了十分良好的实战效果。创新是永无止境的,陈泽千并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他还在继续对收纳装置进行优化和改进。他打算为收纳装置配备360度全景摄像机和GPS定位,这样就能让案事件现场调度更加直观,视频上报更加快捷,从而使执法工作更加高效。他还计划增加便携式AED除颤仪收纳空间,这样就能为紧急救援群众的生命争取到宝贵的时间……陈泽千说:“许多发明都源于工作实践。我希望这项发明不仅能使我们工作更安全、更规范、更高效,更好地服务群众,还更能激发更多同行投身创新实践,共同为公安事业贡献力量。”

本文围绕两江新区交巡警支队副大队长陈泽千展开,讲述他从一场交通事故得到启发,克服困难研发出多功能收纳装置,该装置获多项专利且实战效果良好。陈泽千未停止创新步伐,继续优化装置,其创新精神和发明成果对公安工作意义重大。

原创文章,作者:Sorrowful,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42954.html

(0)
SorrowfulSorrowful
上一篇 2025年3月24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24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