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为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规范化建设,通过各部门和社会力量入驻,实现“一站式”处理群众诉求,在解决矛盾纠纷、提供心理服务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获得了群众信任。
在天津,如今群众只要迈进一扇门,他们的诉求便能得到“一站式”处理。这一便民举措,是今年天津市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大力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规范化建设的创新成果。
自今年起,天津市积极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规范化建设,市、区、街镇各级综治中心纷纷挂牌成立。公检法司等司法部门,以及人社、住建、民政等矛盾纠纷多发领域的主管部门,还有工会、妇联等群团组织,各类调解组织和心理服务等社会力量都一同入驻其中。记者近期走访了多个综治中心,切实感受到了这里发生的变化——群众办事变得更加便捷,问题解决的效率也大幅提高。
天津市西青区委政法委维稳指导科科长王鹏飞感慨地说:“过去,群众反映问题时,常常不清楚该找哪个部门,有时还得跑好几个部门,跑来跑去,难免就产生了‘火气’。”而现在,综治中心就设在小区楼下的主干道旁,能够对群众的各类诉求做到“一站式接收、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
图为群众在天津市南开区综治中心咨询。(新华社记者黄江林 摄)
前不久,西青区杨柳青镇英伦名苑社区的居民张先生遭遇了一件烦心事。他停在小区内的车被外来车辆剐蹭,初步估算维修费用近万元。然而,对方车辆是还没来得及上保险的新车,赔偿问题成了一大难题,张先生为此十分无奈。
在双方及小区物业多次调解无果后,他们在街道工作人员的引导下,来到了西青区综治中心。工作人员受理后,迅速联系区住建委,并派出律师联合调解。律师从事故责任认定、相关法律法规等角度为各方进行详细分析,调解员则背靠背地向各方说明利害关系。最终,经过努力协商,商定赔偿金额为8000元。当天,各方就签署了和解协议,张先生悬着的心也终于落了地。
西青区委政法委副书记韩再禹介绍道:“我们通过完善机制,将各类资源整合在一起。对于群众上门反映的矛盾纠纷,先安排入驻单位及专业调解组织进行调解,争取把矛盾纠纷化解在早期、消除在萌芽状态。”如果调解不成,还可以按照规范、依法、高效的原则,将问题导入仲裁、行政复议、行政裁决、信访、诉讼等解决渠道,确保群众的每一项诉求都有人办理、依法办理。
天津市南开区委政法委综治督导科科长杨庆举对此也深有体会。今年年初,南开区一小区住户与楼下底商发生了矛盾。在街道的介入下,双方虽然达成了调解协议,但底商经营人员在后续的履行阶段却打了折扣,导致矛盾再次激化。
南开区综治中心接到这一线索后,立即进行了研判,并结合当事双方的意见,将矛盾导入诉讼程序,启动了民事速裁机制。杨庆举表示:“依托综治中心集合多部门的资源优势,我们直接把情况移交至法院立案,让群众少跑路,矛盾能够尽早得到解决。”
天津市委政法委的数据显示,自天津市三级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以来,累计接待群众7961人次、7329批次,一批重点难点问题得到了有效化解。
天津市红桥区委政法委综治督导科科长陈萌表示:“除了处理各类矛盾纠纷、开展法律咨询与服务以及申请调解外,群众如果因家庭矛盾或者其他琐事出现心理困扰,在综治中心也能得到有效的纾解。”
图为位于天津市红桥区综治中心的心理咨询室。(新华社记者黄江林 摄)
走进红桥区综治中心二楼的心理咨询室,只见房间宽敞明亮,座椅柔软舒适。在这里工作的心理咨询师范晓兰告诉记者,有些上访群众内心压力巨大,很难从困境中走出来。遇到这种情况,她会通过谈话、音乐放松等方式,引导、帮助当事人平复心情,让他们以更平和的心态反映问题、解决矛盾。
从最初群众争执得面红耳赤、互不相让,到最后握手言和;从过去有困难“摸不着门”,到现在有问题主动上门求助……综治中心在帮助群众排忧解难的过程中,也赢得了越来越多群众的信任。
天津市委政法委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书记王红卫表示:“我们将进一步推动各部门依法履职、形成合力,引导人民群众遇到问题、有矛盾纠纷就到综治中心‘找个说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本文围绕天津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规范化建设展开,介绍了其“一站式”处理群众诉求的模式,通过具体案例展示了在解决矛盾纠纷和提供心理服务等方面的成效,体现了综治中心在提升群众满意度和信任度方面的重要作用,未来还将进一步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原创文章,作者:Wonderful,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466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