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文献》(全彩版)展开,介绍了其出版背景、内容价值、学术意义等。从法藏敦煌文献的历史渊源讲起,阐述其丰富内涵和多方面价值,还提及上海古籍出版社在敦煌文献出版方面的贡献,以及该全彩版在推动敦煌学研究、文化传播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回溯到1908年3月3日,那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日子,法国探险家伯希和踏入了神秘的敦煌藏经洞。在之后的两个多月里,他精心挑选了数千件珍贵的文献,将其仔细装箱后起运,从此这些瑰宝离开了敦煌这片古老的土地。
1910年4月26日,法国国家图书馆抄本部迎来了一批极其丰富的东方收藏品,那便是伯希和从敦煌收集而来的珍贵文献。此后的岁月里,法藏敦煌文献以不同的形式与学界见面,或进行零散影印,或通过缩微胶卷和黑白图片出版,为敦煌学研究提供了一定的资料支持。
时光流转,100多年后的今天,这批承载着千年历史的宝藏被精心编成了《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文献》,并首次以高清彩色图录的形式在中国出版。这一举措意义非凡,它不仅成功解决了传统研究中“看不清”“辨不明”的技术难题,更催生了书籍史、写本学等新兴研究领域,标志着敦煌学从单纯的文本释读向多维文化阐释的重要转型,真正为敦煌文献研究掀开了新的一页。
3月29日,在北京大学举行的《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文献》(全彩版)研讨会上,上海古籍出版社社长吕健透露了该套文献的出版进度。目前,《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文献》(全彩版)已出版110册,预计到今年底,全部160册将出齐。届时,将刊布文献编号近4000号,图版约40000幅,定名文献6000余种,为敦煌学研究提供更为丰富和全面的资料。
《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文献》(全彩版)研讨会在北京大学成功举行。法藏敦煌文献内容丰富多样,宛如一座中国古代文献的博物馆。这里面既包含了四部典籍以及佛典、道书等宗教文献,也有大量反映社会经济生活的文书,更不乏书法珍品和绢纸绘画等艺术瑰宝。这一重要的文献库保留了许多古代典籍的早期和古佚版本,生动地体现了丰富的中国古代政治经济生活,同时也形象地展现了古代写本的变迁历史。
20世纪初,敦煌藏经洞被发现后,其命运便与流散世界紧密相连。最终,形成了敦煌文献世界四大收藏主体机构,分别是英国国家图书馆、法国国家图书馆、中国国家图书馆和俄罗斯科学院东方文献研究所。虽然伯希和并非第一个进入藏经洞的人,所获文献数量也不是最多的,但他所挑选的文献却被公认为是藏经洞文物的精华所在。
从学术价值来看,法藏敦煌文献年代跨度极大,上起魏晋,下讫宋元,内容涵盖宗教典籍、四部佚书、公私文书、绢纸绘画等多个方面,可谓蔚为大观。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法藏中非宗教文献占比较高,像《沙州都督府图经》等图经、寺庙账历、占卜文书、法律文书等罕见文献,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生活的真实面貌。而且,文书中丰富的语言种类,如粟特语、于阗语、藏文、回鹘语、梵文、希伯来文等,充分印证了多彩的丝绸之路,多语种文献也成为法藏的一大显著特色。
在版本价值方面,法藏敦煌文献中包含了许多佛教、儒家等典籍的早期抄本或古佚写本。特别是一些6世纪的早期典籍,如儒家经典《论语》《尚书》《尔雅》及韵书、藏外佛经、道教文献《老子化胡经》,《贞元十道录》等地理文献、寺庙账历、占卜文书、法律文书等等,部分写本还带有纪年,这些对于传世文献具有重要的补充和校勘价值。
从艺术价值来讲,法藏敦煌文献中收录了唐代以来诸多书法珍品,像著名的唐太宗《温泉铭》拓本、柳公权书《金刚经》唐拓本等。绘画精品也琳琅满目,包括各类白画、经变图卷、佛像、木牌画、绢本画等,这些艺术作品为研究中国古代艺术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在文物价值方面,法藏敦煌文献中保存有大量完整写卷,其中还包括各类金银泥色纸写经、卷轴、蝴蝶装、包背装等多种书籍装裱形式,仿佛一座古代书籍的博物馆,让人们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古代书籍的制作工艺和文化内涵。
上海古籍出版社在敦煌文献出版领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国内最早开展敦煌文献出版的机构之一,也是国内敦煌出版领域成果最丰富、持续时间最长的出版社。早在198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就与俄罗斯、法国取得联系,启动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敦煌吐鲁番文献集成”项目。先后出版了《俄藏敦煌文献》(17册)、《俄藏敦煌艺术品》(6册)、《法藏敦煌西域文献》(34册)等大型敦煌文献图录,开创性地开启了海外文献的出版回归之路,打破了海外对于敦煌文献的垄断局面。
《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文献》(全彩版)是上海古籍出版社原黑白版《法藏敦煌西域文献》的升级迭代版。这是目前海外大宗敦煌文献首次实现全彩高清出版,其图版精度较之黑白版提升了10倍以上,能够为研究者提供更加清晰、准确的图像资料。
上海古籍出版社编辑团队
《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文献》(全彩版)
北京大学教授、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长、《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文献》主编荣新江表示,借助彩色高清图版,研究者可以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评判,对前人较少关注的敦煌文献展开新的探讨。“彩色图版提供了可靠的图像依据,有助于推进敦煌写本物理形态的研究,可以推进中古读书及其文化分层问题的研究,开辟敦煌写本书籍史研究新路径。”
北京大学教授、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长荣新江
在荣新江的主持下,一支跨学科、多语种的研究团队齐心协力,充分吸收国际敦煌学百年研究成果,运用现代古籍整理规范,对文献进行了系统性重审,并在定名精确性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一是对民族语言文献进行了准确考订,二是纠正了前人的诸多误判,三是首次为大量未定名文献确立了科学命名。例如,P.2335号文献经高清图像研判,被重新认定为南北朝《成实论》注疏,极可能是梁代高僧僧旻的《成实论义疏》,解决了法国学者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定名困惑;P.2002号背面绘画内容,从早期笼统的“佛像若干尊”到细分为12个精确标题,实现了从模糊认知到精准著录的跨越;P.2014号裱补纸条的重新释读,补全了后唐敦煌县文书的信息链;P.2020号粟特文文献经考证实为《究竟大悲经抄》,修正了原先“佛与净主人对话”的误判。
荣新江带领的工作团队
敦煌学作为国际显学,中国敦煌学的发展历程充满了艰辛与荣耀。早期,敦煌文献流散海外,中国的研究相对落后,有着一段令人痛心的“学术伤心史”。然而,经过几代学者的不懈努力,“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世界”如今已成为中国学者文化自信的全新诠释。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出版理念的革新,敦煌文献整理出版迎来了新的机遇。在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的统筹下,包含《敦煌文献全集》项目在内的“敦煌文献系统性保护整理出版工程”正式启动,旨在以高清全彩的方式,高水平集成刊布、高质量系统整理散藏全球的敦煌文献。
作为《敦煌文献全集》丛书的首批成果,《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文献》(全彩版)在多个层面都具有重要意义。在文献层面,它为学界提供了最接近原件的权威图像资料,使残卷缀合、文本校勘等基础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学术层面,推动了佛教、历史、艺术、语言、写本等多学科研究的深化发展,特别是为丝绸之路文明互鉴研究提供了全新的材料;在文化层面,探索出了一条流失海外典籍“再生性保护”的创新路径,促进了敦煌文化遗产的全球共享与传播。
“这一项目既展现了出版界的重要贡献,又体现了敦煌学界的最新推进。”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副主任史睿在研讨会上总结道,“不同时代有不同时代的敦煌学特征,一代代敦煌学研究者薪火相传,进入敦煌学第二个百年后,敦煌文献和敦煌学研究向何处去?《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文献》(全彩版)编纂培养了新一代的接力者,也为解答这个问题提供了新的契机、新的方向。”
荣新江带领的新一代研究者
本文详细介绍了《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文献》(全彩版)的出版情况、法藏敦煌文献的价值以及其在敦煌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该全彩版文献的出版解决了传统研究的技术瓶颈,推动了多学科研究的发展,探索出流失海外典籍的保护路径,为敦煌学研究提供了新契机和方向,展现了出版界和敦煌学界的共同努力与成果。
原创文章,作者:Wonderful,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465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