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将带您领略广东在蛇年春节期间丰富多样的民俗活动。广东有着多种文化交融,在春节的喜庆氛围中,各类民俗活动纷纷登场,从花市到英歌舞、舞火龙等,展现出独特的广东年味,同时还介绍了广东饮食文化以及这些民俗背后的意义等内容。
广东地域辽阔,广府、潮汕、客家等多种文化在此交融汇聚,从而孕育出了极为丰富多样的民俗活动与节庆活动。在蛇年春节那充满喜庆的氛围之中,花市、英歌舞、舞火龙等数千场活动纷纷登场,共同演绎出别具一格的广东年味。
广州不愧被称为“花城”。在这里,一年四季都繁花似锦,爱花、养花、赏花早已融入当地民众的日常生活。而广州花市更是成为岭南地区极具特色的民俗活动之一。
上午9点,位于广州越秀区有着“百年花市”之称的西湖花市迎来了首批前来“行花街”的市民与游客。
1月25日,素有“百年花市”美誉的广州越秀西湖花市开市。(新华社发)
蝴蝶兰寓意幸福美满,牡丹花象征吉祥富贵,北美冬青有着喜庆吉利的含义……花市里的鲜花,它们不仅仅是春节的装饰品,更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寄托。
除了传统花市之外,荔湾湖上的“水上花市”、珠江上的花市主题游船,还有线上的AI花市,传统年俗以各种各样不断创新的形式呈现出来。
临近中午时分,地处越秀区文明路的周生记太爷鸡、九爷鸡等店铺迎来了一天中的客流高峰,其中许多是逛完花市后慕名而来的食客。
逢年过节,鸡在广东人的餐桌上始终占据着“C位”美食的地位。因为鸡有着吉祥、大吉大利的谐音,所以在广东有着“无鸡不成宴”的说法。像白切鸡、豉油鸡、盐焗鸡等,据统计,粤菜里关于鸡的烹饪方式多达200多种,每只鸡都被安排得妥妥当当。
要是时间充裕的话,味蕾得到满足的人们可以前往醒狮的发源地佛山去感受一场视觉盛宴。
下午3点半,一场醒狮表演正在佛山禅城祖庙进行。音乐一响起,两位表演者纵身一跃,轻巧地跳上梅花桩,辗转腾挪之间游刃有余,将狮子的威猛与灵动展现得十分到位。
“无醒狮,不春节”,寓意吉祥如意的醒狮是广东过年必不可少的传统项目。从古至今,每逢节庆或者有重大活动的时候,必定有醒狮前来助兴,而且长盛不衰,代代相传。
对于观众来说,观看醒狮表演看的是热闹和喜庆。但对于表演者而言,醒狮表演不仅仅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文化传承,更是中国人精气神的一种生动体现。
在距离佛山以东400多公里的汕头市潮阳区,同样展现传承力量的“中国战舞”——英歌舞也正在加紧排练,迎接新春佳节的到来。
1月20日,在广东汕头潮阳区的西龙古庙,西门女子英歌队队员在排练。(新华社记者 邓华 摄)
双槌上下挥舞、潇洒转身跨步、转动时突然大喝一声……晚上7点半,在潮阳区西门英歌传承基地,塔馆英歌队和西门女子英歌队雄浑的气势和豪迈的舞姿震撼着在场的每一位观众。
作为“春节必看的传统艺术盛宴”,不断“出圈”的英歌舞不仅为中国观众带来视觉盛宴,还持续走向世界舞台,将中国传统文化传播到国外。
“能把热爱的英歌舞,把中国非遗传播得更远,让国外友人看到这项传统文化,想想都觉得兴奋。”17岁的塔馆英歌队队员姚光蓬这样说道。
夜幕降临之后,点燃观众热情的可不止英歌舞。在客家文化的重要发源地梅州,埔寨火龙表演现场火光冲天,龙影翻腾。
1月24日晚,表演者在梅州市梅江区院士广场进行火龙表演。(新华社发)
埔寨火龙是梅州市丰顺县埔寨镇村民闹元宵的独特传统节目,据《丰顺县志》记载,早在乾隆六年(1741年),埔寨就有火龙表演的习俗。每逢新春佳节,人们会用竹蔑扎成“龙身”,全长可达35米,里面装上各种各样的烟花、爆竹,用纸裱面,画上色彩,就像真的龙一样栩栩如生。
表演当晚,几十名舞龙者手擎“火龙”,在绣球的逗引下绕场舞动。“火龙”被点燃后,喷出缤纷的焰火,舞龙者任由火花洒在他们身上,一时间鞭炮、鼓乐齐鸣,热闹非凡。
数百年前,人们用这种勇敢的方式来祈求风调雨顺、年年丰收。如今,当代人依旧延续着这一祈福仪式,借此寄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传达着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坚守。(记者陆浩)
广东在春节期间,各种民俗活动精彩纷呈。花市体现了广东人对花的热爱以及美好生活的向往,饮食文化中的鸡也有着特殊的寓意,醒狮表演传承文化与精气神,英歌舞走向世界传播文化,埔寨火龙表演则延续着传统祈福仪式,这些都展现出广东民俗的独特魅力和文化内涵,也反映出当代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坚守。
原创文章,作者:东海凝丝,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45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