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印发通知部署2025年义务教育阳光招生专项行动,包括行动目标、七项重点任务、相关要求等内容,旨在整治招生乱象,提高招生工作规范化水平,维护教育公平。
在当下教育发展的关键时期,教育部于近日印发了一则重要通知,正式部署开展2025年义务教育阳光招生专项行动。这一行动犹如一场及时雨,为义务教育招生入学工作带来了新的规范和指引。
此次专项行动有着明确且重要的工作目标。当前,义务教育招生入学环节存在一些不良现象,如“暗箱操作”和“掐尖招生”等行为时有发生,部分试点实验项目等特定类型招生也缺乏严格管控,招生入学环节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影响了教育的公平性和公正性。专项行动就是要进一步整治这些乱象,严格管控特定类型招生,严肃查处各类违规问题。通过这些努力,持续提高义务教育招生入学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水平,不断健全公平入学长效机制。良好的教育生态是教育健康发展的基础,专项行动致力于维护这样的生态,切实减轻学生及家长的教育焦虑,让每一个家庭都能在教育中感受到公平和希望,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的教育获得感,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通知中详细提出了专项行动的七项重点任务,每一项都紧密围绕着招生的公平、公正和规范。
一是严格实行就近入学政策。为了确保这项政策的科学实施,需要健全常住学龄人口变化监测预警制度。相关部门要对常住学龄人口的数量、分布等情况进行动态监测,以便及时掌握人口变化趋势。在此基础上,科学合理划定学校招生片区。当片区内登记报名人数超过学校招生计划或学校实际办学承载能力时,要按照已公示明确的规则进行录取。对于未被录取的学生,要在相邻片区就近协调安排入学,确保每一个孩子都能有学可上。
二是严格落实免试入学要求。义务教育学校应遵循教育规律,不得通过文化课考试、测试等方式选拔学生。入学后,要实行均衡编班,坚决杜绝设立或变相设立重点班、快慢班的现象。同时,严禁以“校园开放日”等名义进行违规招生宣传或考察学生、家长,从源头上保障招生的公平性。
三是严格管控特定类型招生。各类人才培养改革试点实验项目以及外语、体育、艺术等特定类型招生,全面实行省级审核制度。相关部门要对招生项目进行评估,建立详细的招生项目台账,从严控制学校数量和招生规模,严格规范招生范围和程序,确保这些特殊类型招生的质量和公平性。
四是严格规范民办学校招生。义务教育要严格落实“公民同招”全覆盖,民办学校只能在审批区域内招生,并且要优先满足学校所在县(市、区)学生的入学需求。以县(区)为单位对民办学校开展全面排查,对于有停办风险的民办学校,属地教育行政部门要提前预警,并做好学生安置预案,保障学生的受教育权益。
五是加强流动儿童入学保障。全面落实“两为主、两纳入、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入学政策。要推动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随迁子女在义务教育阶段享有与迁入地户籍人口同等的权利,让流动儿童能够在新的环境中安心接受教育。
六是落细特殊群体支持措施。要常态化开展控辍保学工作,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孤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等群体的关爱帮扶和教育资助,确保这些特殊群体的孩子都能应入尽入。同时,要制定本地区多孩子女义务教育长幼随学政策,为多孩家庭提供便利。
七是落实“教育入学一件事”。完善本地义务教育招生入学工作指引,进一步优化入学流程、精简证明材料。借助数字化技术赋能招生入学工作,加快实现报名、材料审核、录取“线上一网通办”。同时,提升线下办理服务水平,推进“线下只进一门”,让家长和学生在入学过程中感受到便捷和高效。
为了确保专项行动的顺利实施,通知也提出了明确要求。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工作部署,将专项行动的各项要求落实到今年的义务教育招生政策和工作中。要细化工作要求,压实地方责任,形成严抓严管的工作态势。教育部于4 - 9月在中国教育督导微信公众平台设立“义务教育违规招生问题”专栏,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畅通举报投诉受理渠道,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设立专门的招生入学热线并主动公开。各地要严肃招生纪律,会同纪检监察等部门加强招生过程监管,加大对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此外,各地还要加强招生入学政策热点问题的宣传解读,引导家长形成合理的就学预期。
本文围绕教育部部署的2025年义务教育阳光招生专项行动展开,阐述了行动目标是整治招生乱象、提高招生工作规范化水平、维护教育公平、减轻家长学生焦虑。详细介绍了七项重点任务,涉及就近入学、免试入学、特定类型招生管控等方面,同时对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等提出工作要求,强调监管和宣传的重要性。这一专项行动对于推动义务教育招生公平、营造良好教育生态具有重要意义。
原创文章,作者:Wonderful,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450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