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在上海虹桥会议中心举办的投资保山·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对话会暨保山市生物医药产业专题推介会的情况,17家上海企业与云南保山签订投资协议。重点介绍了上海市闵行区与云南省保山市在生物医药产业上从“单向帮扶”到“双向赋能”、从“点上开花”到“面上成景”的协作过程及成果,还提及了后续的合作方向。
3月26日,一场备受瞩目的盛会——投资保山·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对话会暨保山市生物医药产业专题推介会在上海虹桥会议中心盛大举行。此次盛会吸引了90家生物医药企业的积极参与,现场气氛热烈。更令人欣喜的是,在会议期间,17家上海企业与云南保山成功签订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和投资协议,投资金额高达11.7亿元。这一成果不仅展现了企业对保山生物医药产业的信心,也为两地的产业协作注入了强大动力。
这场跨越千里的“双向奔赴”意义非凡,它不仅仅是闵行与保山在产业协作方面的一次创新实践,更是区域优势互补、共同谋求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生动范例。两地通过携手合作,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产业的协同发展,为其他地区的合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从“单向帮扶”到“双向赋能”
在国家东西部协作战略的有力引领下,上海市闵行区与云南省保山市以“山海之约”为坚实纽带,紧紧抓住生物医药产业这一关键突破口,共同书写着区域协同发展的崭新篇章。
闵行区作为上海生物医药产业的核心承载区,拥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这里汇聚了众多国家级科研平台、创新药企和高端制造集群,在生物医药研发、成果转化以及国际化布局等方面表现卓越。而保山市则凭借其独特的自然条件,成功建成了西南地区重要的中药材种植基地。这里拥有丰富的道地药材资源,如滇黄精、滇重楼等,并且已经初步形成了“种植—加工—流通”一体化的产业链。
闵保生物医药产业协作的重大突破,是“东部技术赋能西部资源、西部生态反哺东部创新”的一次积极且有益的探索。这种创新模式的诞生源于机制的深刻变革。两地摒弃了传统的“输血式”帮扶思维,大胆探索出“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主体”的全新协作模式。
一方面,注重平台共建。依托闵保产业园区的共建,闵行区建立了“需求清单 + 资源清单”的精准对接机制。闵行积极协调生物医药企业,组织联合保山生物医药专班人员赴企业实地考察,为保山精准嫁接资源,精心搭建合作平台。而保山则充分发挥自身中药材、天然药物资源的禀赋优势,积极做好投资要素的保障工作,全力吸引企业落地发展。
另一方面,着力于链条重构。闵行充分发挥其在研发技术、资本人才等方面的优势,而保山则聚焦于原料种植、初加工环节。通过这种分工协作,形成了“东部研发—西部转化”“东部市场—西部基地”的完整产业链闭环。例如,嘉保生物科技(保山)有限公司专注于高端生物多糖的研发、制造和应用。该公司通过在闵行进行高附加值产品的研发,以满足全球范围内食品、日化和其他工业体系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
从“点上开花”到“面上成景”
如今,保山正积极行动起来,大力建设标准化中药材种植基地,并引入闵行企业投资建设生物提取、制剂生产线。这一系列举措推动着保山的生物医药产业从“卖原料”向“卖产品”“卖技术”的转型升级。
保山泽元藻业健康科技有限公司就是一个典型的成功案例。这是一家专注从事蛋白核小球藻、裸藻、雨生红球藻等系列微藻大健康产品开发以及微藻固碳技术开发的生物高科技企业。在2024年6月,该公司被评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同年11月,又被认定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经过多年的潜心研发,泽元藻业已成为在小球藻、裸藻及雨生红球藻等领域通过FDA认证的行业领先企业。
从“产业协作”到“全域联动”,闵保协作的溢出效应正在持续释放,两地正在逐步形成多领域协同发展的良好格局。借鉴生物医药产业协作的成功经验,后续两地将启动绿色食品加工协作。保山的小粒咖啡、石斛等特色农产品将借助闵行的电商平台,实现“云端出滇”,进一步拓展市场空间。
一场意义深远的推介会,见证了多年来两地的协作之路。保山与闵行的合作充分证明,东西部协作不仅仅是资源的简单流动,更是理念、机制与创新的激烈碰撞。据了解,接下来,闵保协作将朝着更深层次不断迈进,积极拓展“产业 + ”生态圈,加速推进园区产业协作,聚焦绿色生物、绿色食品、绿色能源等重点板块,全力打造跨区域产业共同体。
本文详细介绍了上海闵行与云南保山在生物医药产业上的协作情况。从产业推介会的成果到两地协作模式的创新,再到产业发展的升级和后续合作方向,展现了沪滇两地从“单向帮扶”到“双向赋能”、从“点上开花”到“面上成景”的协作成果。未来,两地将进一步深化合作,打造跨区域产业共同体,为区域协同发展注入新动力。
原创文章,作者:Foster,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444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