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广州、深圳等城市在空间改造上创意不断,探讨了城市空间资源高效利用的重要性,介绍了各地盘活“剩余空间”的举措,分析了“金角银边”和“第六立面”概念的深意,强调唤醒闲置空间满足群众需求,并指出城市治理需更加精细化,让“闲置废弃”变为“转角遇美”。
在城市的繁华喧嚣中,一些别出心裁的场景不断涌现:地铁站里,人们尽情挥洒汗水打着羽毛球;屋顶之上,足球健儿们奔跑追逐;高架桥下,孩子们在儿童公园里嬉笑玩耍。近来,广东广州、深圳等城市在空间改造方面创意频出,一系列新奇的改造成果让人眼前一亮,仿佛为城市注入了一股清新的活力。
空间资源的高效利用,始终是城市规划领域的一个重要命题。尤其是在那些“寸土寸金”的城市区域,土地开发已然接近饱和状态,想要寻求新的增量空间可谓难上加难。与此同时,受城市更新进程、地形条件限制以及历史遗留问题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城市中存在着不少闲置的“边角料”空间。这些空间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的盘活利用,不仅会呈现出“脏乱差”的糟糕景象,还可能引发违规侵占等一系列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如何充分用好这些“剩余空间”,愈发成为衡量一个城市治理能力的重要标尺。
近年来,各地在盘活城市“剩余空间”方面纷纷采取了相应的行动。例如,四川成都印发了更新利用城市剩余空间打造“金角银边”三年行动方案。该方案明确以桥下空间、街旁空间等 7 类剩余空间为重点改造对象,计划分批次打造 600 个示范点位。深圳则发布了城市第六立面提升设计导则,积极探索城市空间的多元化立体复合使用方式,凸显了深圳高密紧凑的城市空间特色。
有两个生动形象且颇具深意的概念,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品味。其一为“金角银边”,它原本是围棋术语,意味着棋子放置的位置不同,其价值也会大相径庭。这一概念给我们的启示是:在城市空间利用中,没有绝对“无用”的空间,只有放错了位置的空间。其二是“第六立面”,简单来说,它指的是人们从较高视点(如山体眺望点、高层或超高层建筑等)俯瞰城市时所能感知到的城市风貌。从这个概念中,我们可以领悟到:站在更高的维度去审视城市空间,对空间资源进行挖潜还有着巨大的可为空间。
在城市发展中,善于“见缝插针”地利用空间,才能让市民“推窗见绿”,享受到美好的城市环境。从引发体验热潮的“公园 20 分钟效应”,到收获众多支持的“熄屏 24 小时”活动,再到“国家喊你减肥”话题冲上热搜,这些现象无不透露出人们对生态、休憩和文化等空间的需求在不断增加。因此,唤醒那些“沉睡的资源”,盘活城市中“被遗忘的角落”,将其改造成为群众的运动角、生活角,无疑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最新数据显示,截至 2024 年底,广东已累计建成“口袋公园”3265 个。我们期待在南粤大地上,能够点缀更多这样的“方寸之美”。
事实上,“金角银边”所蕴含的想象空间远不止于此。去年 1 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印发了《城市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导则(试行)》,提出要通过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让更多群众能够享受到身边和“家门口”的优质普惠公共服务。如何在城市的“边角料”空间中嵌入休闲、商业等服务,让不同业态相互配合,共同为居民生活提供便利,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索的课题。这也意味着,城市治理需要更加精细化。例如,在前期调研阶段,要广泛听取群众的需求和意见,根据不同的地域特点和实际情况,精心打磨改造细节;在项目运营阶段,可以打破传统的“大包大揽”模式,充分撬动社会资本,吸引多元主体参与到城市空间改造和运营中来。
古人云:“城,所以盛民也。”当城市中那些原本“闲置废弃”的空间,摇身一变成为“转角遇美”的惊喜之地,这样的“变形记”自然是多多益善。不过,要实现这样的转变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我们持之以恒、久久为功。
本文围绕城市空间改造展开,阐述了城市“边角料”空间利用的重要性及各地举措,解读了“金角银边”“第六立面”概念,强调要满足群众对各类空间的需求,同时指出城市治理需精细化,让闲置空间变为美好之所需要持续努力。
原创文章,作者:Daniel Adela,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441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