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县中教育问题,探讨当前县中面临的困境,以及为振兴县中采取的“节流”与“开源”措施的实际效果和存在的问题,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并提出振兴县中需重塑县域教育民生性的观点。
近些年来,县中愈发成为教育领域备受关注的焦点议题。在3月份的全国两会期间,教育部部长怀进鹏指出,我国近60%的高中学生就读于县级中学,并且今年要推出国家县中振兴行动计划。
然而,从现实情况来看,当下的县中教育形势不容乐观。当前,县域高中正遭受着多维度的挤压,生源流失问题极为严重。与此同时,骨干师资也在持续外流,在竞赛选拔机制中被逐渐边缘化。这些现实困境导致县中发展的动力不断衰减。
近年来,笔者所在团队通过调研发现,全国范围内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县中塌陷”的现象。而目前振兴县中的努力大致朝着两个方向推进,即“节流”和“开源”。
具体而言,“节流”措施是在省域范围内出台限制性政策,禁止超级中学跨区域掐尖招生,其目的是将优质生源留在县域内。“开源”则主要是为县域内的学生引入更优质的教育资源,这体现为全国范围内兴起的“云班”热潮,以及引入超级中学分校,期望借此实现优质资源的普惠,推动县中的振兴。
不过,我们不禁要问,这种“节流”和“开源”的举措,真的能够拯救日益“塌陷”的县中吗?
资料图:央视新闻
一、禁止跨区域掐尖,好生源留住了吗?
以笔者调研的B省为例。省教育厅印发了《关于规范招生管理的通知》,要求从2021年开始执行禁止跨区域招生政策,每年缩减30%的跨区域招生名额,到2024年全面禁止跨区域招生(下文将该项政策称为“禁跨令”)。
“禁跨令”的出台,旨在限制超级中学的无序扩张和全省掐尖行为。虽然这一政策无法完全阻止部分家庭通过迁户籍、提前在超级中学所在地上初中等方式让孩子进入超级中学,但以前那种大规模的跨区域生源流动情况得到了有效遏制,邻市大部分优质生源外流的现象有了大幅改善。
然而,“禁跨令”在限制超级中学的同时,也使得县域学生进入市区顶级高中的难度增大。这间接增强了县域尖子生在初中阶段就离开县中、进入市中的意愿。
为了让孩子能够进入市区的高中,县域家长们想尽办法送孩子去市区上学。尽管义务教育阶段要求就近入学,市区的初中一般不允许学生住宿,但市区部分初中开设了住宿班,其主要目的就是接收县域的优质生源。
根据笔者对几所市区初中的调查,市区优质初中在最近十年迎来了扩建潮,包括并校和招生规模的扩大。例如,一所初中的行政班从16个扩招到34个,行政班数量不断增加,非辖区内的生源能占到三分之一。
此外,“禁跨令”的实施不可避免地加剧了市区初中阶段的竞争压力。
由于本市尖子生无法外流,市一中成为了尖子生们的首选。在市一中每年招生名额固定的情况下,市内初中阶段的竞争愈发激烈。
一位尖子班的班主任表示,现在孩子上辅导班,尤其是课外“一对一”辅导的现象明显增多。据该班主任统计,该班学生选择日常课外辅导的比例高达90%。学校也在不断增加学习强度,早读时间越来越提前,有一线老师调侃现在不能叫早读了,应该叫“早早读”。上高中的难度不断增大,中考焦虑在初中生之间蔓延。
二、“开源”,成了谁的“开源”?
超级中学并非仅仅是一所学校,而是一系列教育产业的集合。对于禁止跨区招生的政策,不少超级中学想出了新的应对策略。
北方T市一位招生办老师观察到,2021年至2024年这三年是政策的缓冲期,在此期间,不少超级中学将发展战略从“收割”转变为“渗透”,从“招进来”变为“走出去”。
具体来说,超级中学采取了“两步走”战略:第一步是积极到周围邻市开办分校;第二步是高价输出自己的“云班”。
(一)“不让招生,就把分校开过去”
T市区教育局的一位领导表示,“禁跨令”颁布后,超级中学的收入不一定比以前少。这得益于其“渗透”式的战略转向,而超级中学能够顺利“渗透”进邻市的县域,离不开“被渗透”的县政府的大力支持。
从县里的角度来看,这不难理解:超级中学分校的入驻,既可以帮助本县保留乃至吸引优质生源,同时分校入驻本身也属于重大招商引资项目,对县委班子的工作考核有积极作用。因此,县里甚至会给予优惠政策,欢迎超级中学分校入驻。
但现实真的如期待那般美好吗?
笔者调研发现,超级中学的分校为了顺利入驻,往往会做出一些“友好”的承诺。如一位县中的老师所说,“他们来之前会把话说得很漂亮,比如‘我们是超级中学的分校,掌握先进的教育资源和培养模式,在你们县开学校,势必会吸引周围其他县的学生,而且我们会给你们本县的学生免除学费’。”
这所学校一学期的收费标准为9750元,如果能够免除本县学生的学费,对本县学生来说将是一项很大的福利。然而,“等他们在本县立足、扎下根来、发展了一定的实力之后,就会再重新收费”。这种类似诈骗式的宣传与运作手段,引起了当地家长们的极大不满,学生家长还曾堵过县教育局的大门。
不少超级中学属于私立学校,有县中的招生办老师表示,私立学校发展得越迅猛,这个县的老百姓就越容易陷入贫困,“因教返贫”的现象就越严重。
调研得知,这些超级中学的分校,三年高中的费用至少需要十万元。一位县中副校长表示,如今家长的心态是“掏不起也要掏,倾家荡产也得让孩子上好的学校,只想着证明自己对子女很重视,却不考虑自己对孩子的教育投入是否合适,也不考虑孩子是否适应”,“别人家的孩子能去,我家的孩子也必须得去”。
“之前不限制私立学校招生时,私立学校的学生可以占到全县的一半,而本县又是国家级贫困县。”这位副校长补充道,“这说明大部分农民家庭为了子女教育背负着沉重的负担!”
此外,还存在私立学校对公立学校“背后捅刀子”的现象。县私立学校和县公立学校存在竞争关系,私立学校宁可让尖子生流失到县外,也不愿意让尖子生流向县公立高中。“最可气的是,他们招不到也不想让我们招到,他们(私立学校)的这种行为实在让人不满。”这一点让县公立中学的老师尤为气愤。
(二)“云班”热潮,效能几何?
笔者调研了华北某超级中学邻市的一个普通县中,该校招生办老师告诉笔者,为了提高办学吸引力和学校知名度,学校去年刚刚成立了“云班”。
所谓“云班”就是云课堂,目前该校一个年级只有一个“云班”,这个班抽调了全年级最好的四十个尖子生。“云班”通过直播技术实现县级高中与超级中学的全流程同步,包括教学进度、教案课件、考试排名等核心环节。
对于超级中学来说,云课堂的运转成本并不高。虽然运用了先进的网络直播技术,但与所获取的利润相比,这些技术维护成本微不足道。例如课程同步,超级中学似乎只需要在本校老师授课时“顺带开一个直播”即可。
“云班”上课模式类似上图所示 资料图
但对于“云班”学生来说,上云课堂的门槛并不低。除了对成绩有要求外,“云班”的学费也是一笔不小的负担,每学期学费为一万元,一年就是两万元。
先前,“云班”课程的费用由县政府承担(县政府向超级中学交学费),之后这笔费用很可能会转由学生自己支付。截至笔者撰稿时,出于种种原因,该县中的部分年级已开始决定让学生自行承担2/3的学费。而该县仍是国家级贫困县,这笔钱对多数学生家庭来说是沉重的负担。
客观地说,“云班”确实有其优势。县中的老师非常赞赏的一点是,超级中学对知识点的把握非常细致和准确。
以圆锥曲线的讲解为例,县中的教研只用10个课时讲完,而超级中学对圆锥曲线会用50个课时,进行分步走、慢动作、细致地讲解,背后汇聚了大量的教学研究工作。除了知识原理,超级中学的教研组还会把近5 - 10年高考考到的、各地的优秀模拟题所涉及的圆锥曲线知识点进行归类,直接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有老师感叹:“超级中学对圆锥曲线知识点的掌握,远远超过了我们的教研水平。”
但更值得注意的是,“云班”并非没有风险。
“云班”的教研、教学以及课程讲授,是按照省域范围内尖子生的水平专门定制的,本身具有一定难度。而县级高中所定义的尖子生,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即便他们是县中的尖子生,在知识基础方面,和超级中学的学生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
所以,如果完全套用超级中学的教学模式,“云班”极有可能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只有前10%的学生能从中受益,而大多数学生则陷入了“跟不上教学进度,又无法回到原本学习节奏”的两难境地。
此外,在“云班”模式下,不少县级中学的顶尖教师职能发生转变,主要负责批改作业,成为了实质上的“助教”,这也让他们产生了职业尊严方面的危机。
调研时了解到的一件事也值得一提。
除了成立“云班”,笔者调研的县域中学还以百万年薪的噱头,聘请了超级中学的中层领导来担任本校的校长,希望借此改变学校面貌。该县中的新任领导决定按照超级中学的方式招生(实则是委托市场机构花重金挖尖子生)。但学校由于资金不足,无力支撑机构的费用,结果去年按这种方式招生后,不仅没有招到好学生,反而由于机构的盈利性,大量学生的信息被“暴露”,导致尖子生的流失更为严重。
三、振兴县中,需重塑县域教育民生性
作为县域教育生态的关键支柱,县域中学肩负着维护教育公平底线与实现代际流动期待的双重使命。然而,禁止跨区招生显然不是一项能够一劳永逸的政策,超级中学的“灵活应变”,使得县域的教育生态难以在短时间内“企稳向好”。
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超级中学在各县域开设的分校和所谓“云班”,是教育产业化扩张的手段,其实质是资本逻辑对公共教育领域的渗透。抛开那些漂亮的说辞,其根本目的更像是为了谋取和扩大经济收益,而非真正实践教书育人的初衷。
此外,县级相关部门在面对县中困境时,也不宜急功近利。
有县中老师反映,县里新一届领导班子上任后,对教育的热情高涨,斥巨资在短时间内打造了一个崭新的校区,并大力引进“云班”。因此,县里对该县中的教学成绩抱有极高的期待。对于“考出清北”这件事,学校着急,县里更着急。刻意追求清北率,无疑是教育政绩极端化的表现,而那些不适应“云班”模式、进退两难的尖子生们,在一定意义上也会成为这场冒险“赌博”的代价之一。
如何遏制教育资本的无序扩张、强化公立体系的支撑能力,如何让优质的教育资源真正“普惠”到县中,已成为县中振兴不可回避的核心议题。
本文深入剖析了当前县中面临的生源流失、师资外流等困境,以及为振兴县中采取的“节流”与“开源”措施。“节流”政策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跨区域生源流动,但也带来了市区初中竞争加剧等问题;“开源”措施中,超级中学分校和“云班”存在诸多弊端,如分校的欺诈式运作、“云班”的高成本和不适应性等。因此,振兴县中需要重塑县域教育民生性,遏制教育资本无序扩张,让优质教育资源真正普惠县中。
原创文章,作者:Daniel Adela,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440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