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深海与太空艺术的开拓者,3D打印立方体艺术品深海亮相,新加坡再创新奇迹

新加坡艺术家与科技公司、大学合作,将3D打印立方体组合艺术作品部署在7公里深的海底,介绍了作品的构成、意义、背后的技术创新以及项目所代表的合作精神和象征意义。

在艺术与科技的奇妙交融中,新加坡创造了一项令人瞩目的成就。一尊由新加坡艺术家拉克希米·莫汉巴布(Lakshmi Mohanbabu)与科技公司NuStar以及南洋理工大学(NTU)携手合作创作的3D打印立方体组合艺术作品,被成功部署到了深达7公里(4.3英里)的海底。这一创举,让新加坡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在海平面以下7000米(4.3英里)处安装艺术品的国家。

新加坡:深海与太空艺术的开拓者,3D打印立方体艺术品深海亮相,新加坡再创新奇迹

这是南洋理工大学3D打印立方体的复制品,该立方体被送入了海底。图片来源:南洋理工大学

这件独特的艺术装置由三个金属立方体构成,它们均出自新加坡艺术家拉克希米·莫汉巴布之手。值得一提的是,她在2022年成为了第一位将自己的艺术作品送入国际空间站的新加坡人。

去年12月,在日本海岸附近的马里亚纳海沟,NuStar Technologies公司成功安装了这件艺术作品。该作品旨在向遭受自然灾害影响的人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同时它也是与日本海洋地球科学技术机构(JAMSTEC)合作开发的海底地震预警系统的一部分。

其中一个立方体采用了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NTU Singapore)研发的新型混合制造工艺。这一具有历史性意义的成果,与新加坡建国60周年庆典同期在Gallery ART NOW展示,现场嘉宾云集,包括南洋理工大学董事会主席兼国家艺术理事会主席吴瑞真女士。

每个空心立方体都是用耐腐蚀不锈钢制作而成,边长为10厘米。立方体的五个面展示了莫汉巴布女士标志性的“符号通用语言”。

五个暴露侧面分别呈现了五种设计,即鹦鹉螺、主塔、副塔、风车和龙门塔。这些设计旨在与世界各地的社区产生共鸣,通过体现全人类共同存在的九种元素——创造、生命周期、色彩、形状、运动、方向、能量、空间和时间,促进更深层次的普遍联系。

每个立方体的顶部都有着独特的设计。例如,南洋理工大学的3D打印立方体顶部是Dromenon,而另外两个立方体的顶部则分别是Primary和Nautilus。

新加坡:深海与太空艺术的开拓者,3D打印立方体艺术品深海亮相,新加坡再创新奇迹

这是世界上第一个深海设施的复制品,安装于日本海岸附近的马里亚纳海沟。图片来源: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

作为艺术家、建筑师兼项目负责人,拉克希米·莫汉巴布女士解释道:“艺术拥有一种独特的力量,它能够跨越物质和隐喻的深度,将人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借助这个深海互动项目,我们希望通过共同的旅程和目标,把人们聚集起来,激发有意义的变革,强调我们相互依存的存在。”

“早期在太空中绕地球运行的互动立方体也将被送往月球,成为永久艺术装置的一部分。凭借这两个艺术装置,新加坡成为了第一个在月球和深海都拥有艺术品的国家。今年正值我们庆祝建国60周年,这一里程碑充分证明了新加坡的开拓精神和坚韧不拔的品质。”

NuStar和JAMSTEC的工程创举

该艺术装置的成功部署,离不开NuStar Technologies与JAMSTEC之间的紧密合作,它是长期钻孔监测系统(LTBMS)的重要组成部分。

LTBMS最初是为了监测板块边界附近的地震活动而开发的,它为地震和海啸预警系统的实时数据监测提供了有力支持。

为了能够容纳这些艺术品,LTBMS设备舱框架中特意加入了专门设计的腔体和支架。专门的超深海摄像系统从水面远程部署到海洋深处,用于监控LTBMS的安装情况,并在创纪录的水深中捕捉立方体的视频和照片。

随后,JAMSTEC和NuStar将设备部署到海底,并于2024年12月12日成功将其整合到地震和海啸密集海洋网络系统(DONET)中。

NuStar董事总经理Goi Kim Kok先生将该项目形容为技术创新、艺术和科学监测完美融合的典范:“我们与拉克希米和JAMSTEC的合作伙伴一起,证明了深海可以成为科学发现和文化表达的平台。明年是新加坡和日本建交60周年,这一项目可谓恰逢其时。”

增材制造的突破

在三个立方体中,有一个采用了特殊的制作工艺。它不是用普通钢材制成,而是由80层超薄不锈钢板融合成4毫米厚的壁制成。

这种混合3D打印技术是由南洋理工大学新加坡3D打印中心(SC3DP)的助理教授赖昌全和他的团队发明的。他们与拉克希米·莫汉巴布密切合作,制作了多个原型,最终打印出了这件独特的作品。

这项被称为LAPIS(激光图案化和薄板合并)的技术,将3D打印与激光切割相结合,能够生产出高度复杂、完全致密的结构。其强度比大块钢材高70%以上,并且能够抵御深海的极端压力和腐蚀条件。

该技术还具有一个显著的优势,它可以实现比传统方法高三倍的表面光洁度,从而减少了额外精炼的需要。

赖教授表示:“这个项目充分展示了跨学科研究的巨大潜力,它能够突破一切可能的界限。创造一件能够承受深海巨大压力的艺术品,证明了我们技术的多功能性和耐用性。”

继该项目取得成功后,赖教授在南洋理工大学创新创业计划的支持下,与他的学生共同创办了一家初创企业。该团队计划将其独特技术在航空航天、海事和能源等行业进行更广泛的应用。

这已经是拉克希米第三次与NTU SC3DP合作创作艺术品了。前两次合作涉及微型互动艺术品,一次由NTU协助制作原型,另一次则使用独特工艺3D打印作为最终艺术品。

作为月球画廊项目的一部分,拉克希米在2022年将两个立方体通过国际空间站送入太空,并计划于2025年将其放置在月球上。

团结与创新的象征

莫汉巴布女士认为,深海海底艺术馆的建成不仅是一项技术和艺术的伟大壮举,更是对合作力量的深刻诠释。她希望这个项目能够激励新加坡同胞勇于探索星空和最深的海洋,证明只要我们下定决心,就没有什么是无法实现的。

该项目汇聚了不同领域的专家,充分展示了艺术、科学和工程如何和谐合作,以实现非凡的成果。

三个设计独特的立方体,分别呈现出红色和白色、海洋蓝和橙色、紫色和海蓝宝石蓝。它们反映了深海的奥秘、生命的循环性、变化和转变。鲜艳的色彩象征着地球不断变化的色调、海洋神秘的深度和无边无际的太空。

其中,红白立方体具有特殊的意义,它庆祝了日本和新加坡之间的合作。其设计借鉴了两国国旗的共同色彩和象征意义,让人联想到太阳、星星和月亮。这些作品共同连接了艺术、科学和自然领域,将宇宙与深海紧密相连。

深海相互作用项目将艺术视野、工程智慧和科学目的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进一步巩固了新加坡作为创造力和创新中心的声誉。

它旨在激发艺术与技术交叉领域的未来努力和跨学科合作,推动那些能够突破界限、激发新可能性的有意义的合作。

本文详细介绍了新加坡将3D打印立方体组合艺术作品部署到深海的项目。从作品的创作背景、构成、意义,到背后的技术创新以及所代表的合作精神和象征意义都进行了阐述。该项目不仅是艺术与科技的融合成果,更是新加坡开拓创新精神的体现,为未来艺术与技术的跨学科合作提供了范例。

原创文章,作者:Sorrowful,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43089.html

(0)
SorrowfulSorrowful
上一篇 2025年3月24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24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