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基层减负这一关键议题,深入介绍了江苏宜兴、宁夏银川、福建莆田、广西北海等地在基层治理中的创新实践与成功经验,包括摘牌减负、“吹哨报到”机制、“全市一张图”以及“网格通”等举措,展现了各地如何通过这些方式将减负成果落到实处,激发基层治理活力。
编者按
基层,作为国家治理的“神经末梢”,是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这里不仅涌动着最鲜活的社会肌理,更承载着最直接的政策效能。基层治理的成效,直接关系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水平。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强化正向激励,完善考核评价体系,持续整治形式主义以减轻基层负担。切实减少面向基层的多头重复、指标细碎、方式烦琐的督查检查考核,让广大基层干部能够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干实事上。
那么,如何让减负成果从纸面真正落到地面?怎样将干部从“事务空转”推向“实干赛道”?这既需要制度的刚性约束,更呼唤治理智慧的深层变革。本期我们聚焦各地的创新实践与经验智慧,为深化基层减负、激发治理活力提供借鉴。
摘牌!成效“满满一大箱”
讲述人:江苏宜兴市潼渚村党总支书记 蒋振
过去,村里办公用房本就紧张,部分挂牌单位还要求独立的一间屋。一块块牌子,硬生生把村干部从二楼“挤”到三楼的乒乓室集中办公。这几年,市里针对村级“牌子多”等问题开展专项整治,仅我们村摘除下来的各类牌子就装了满满一大箱。牌子少了,对应的考核也随之减少,大家真真切切地松了口气。
村民咨询最多的社保、医保、民政等问题,如今在街道便民服务中心综合窗口就能实现“一站式”咨询办理,村干部无需再充当“二传手”。这不仅方便了群众,也实实在在地减轻了基层负担,让我们有更多时间为村民服务。
以村庄环境整治为例,前几年,市里每季度委托第三方监测,排出红黑榜,红榜还要分名次;考核压力层层传导到街道,变成周周评、月月考。由于个别考核指标过于死板,村干部不理解,群众也不配合,由此引发了不少矛盾。比如对于乱晾晒衣物,晒的要求和乱的标准全凭第三方主观判断。
我认为,这种“一刀切”的做法可能会带来“副作用”,在改变乡村面貌的同时,也会带走农村特有的“烟火气”。美丽乡村建设不能千篇一律,必须遵循乡村自身的发展规律,走符合农村实际的发展道路,留住乡村风貌和乡情味。
为此,市减负办的同志多次到村里实地走访,了解情况,并帮助我们向上级部门反映基层的呼声。如今,“红黑榜”取消了,我们和村民一起谋划发展思路。我们建起了潼渚数字乡村管理平台,河道保洁用上了无人船,村道打扫配备了自动清扫机,无人机巡查延伸了村干部的“铁脚板”。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全面推进了乡村“智治”,有效激发了乡村发展的新活力。
“吹哨”!诉求即刻就办
讲述人:宁夏银川市兴庆区富华社区党委书记 靳丹
别看我是90后,我扎根基层已经12年了。从大学生村官、社区网格员到如今担任社区书记,这些年与群众打交道的过程中,我一直在摸索如何把难事办妥、把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吹哨报到”机制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
刚到富华社区工作时,一箩筐难题让我愁眉不展。今天帮这户“断官司”、明天去那家解纠纷,工作流程就像击鼓传花一样,网格员报给社区、社区找街道、街道再找部门,一圈下来,往往大半个月就过去了。
为了破解工作效率不高的难题,兴庆区委牵头,我们和街道班子反复研究,群策群力,制定了“社区解决‘微循环’—街道办理‘小循环’—兴庆区级报到‘中循环’—银川市级及以上报到‘大循环’”四级循环流程。
说干就干,我们先从“陈年积案”入手。就拿那场持续7年多的“拉锯战”来说,从2017年起,拾城塾小区有居民反映家里水费过高,怀疑水表有问题,与物业协商无果后拒缴水费,双方矛盾不断升级。社区一吹哨,司法局、派出所、水务公司当天就坐到了调解桌前,最终判定居民家自2017年之后3年内水表存在一定问题,双方达成一致意见,由物业减免部分水费。当天下午,居民就将拖欠7年的水费一次性缴清了。
“吹哨报到”机制虽然很有效,但时间一长,我们发现有的部门“哨声响得勤、脚步来得快,但解决问题的办法总是差那么一点”。去年,我们推出了新法宝——“四象限评价”机制,用响应速度和解决成效两把尺子进行全面衡量,将部门报到的表现划分为四个象限,定期公布成绩单,年底还会影响上级考评。
这样一来,工作效率大幅提高。2024年6月,社区网格员巡查时发现,新世纪花园二组团临街一户阳台向外延伸出一个遮阳棚,存在安全隐患。社区立即向新华街综合执法中队“吹”出“快捷哨”。20多分钟后,执法车就闪着灯到了现场,当天下午违建棚架就被拆除。底商商户王大姐竖起大拇指说:“从前扯皮三个月的事,现在太阳没落山就解决了。”这次“吹哨”也获得了A级评价。
如今,我们社区的“吹哨经”越念越精:网格员全天候“巡哨”、智能系统精准“分哨”、多部门联合“办哨”、四象限动态“评哨”,形成了全链条闭环,进一步提高了为民办事的效率。去年,社区完成了20多件急难愁盼的事情,群众的诉求解决起来十分顺畅。
一图!“全域智治”近在咫尺
讲述人:福建莆田市数字办主任 唐志芳
站在莆田市大数据调度指挥中心的大屏前,只需轻点鼠标,全市58个部门的数据便如潮水般涌来。从木兰溪的水质波动到社区井盖的异常声响,从台风路径的精准预测到低效用地的盘活轨迹,这张“图”承载着莆田的发展脉搏,也记录着我们走向“全域智治”的关键一步。
基层工作者都清楚,过去各个部门之间数据壁垒高筑,同一项信息需要多头填报,同一类问题需要重复协调。我曾见过不少干部为了填表熬夜,也见过部门之间因数据冲突而推诿扯皮。如何打破这种局面呢?2021年,莆田提出了“全市一张图、全域数字化”的构想,并依托这张图开启了探索之路。
如今,“一张图”已整合了58个部门的478项核心业务,汇聚了74亿条数据,开发了基层治理、生态保护、产业发展等十大类应用场景。最令人自豪的是,这套系统不仅打破了部门之间的藩篱,更重塑了治理逻辑。例如,我们在木兰溪流域布设了60座大型水质监测站和53个采样点,实现了数据的实时上传。去年8月,平台通过“水质渲染图”发现某支流溶解氧异常,迅速溯源锁定了一处隐蔽排污口,从预警到处置仅用了4小时,这在过去是想都不敢想的速度。
基层治理也因“图”而发生了巨大变化。去年,荔城区一名市民反映社区井盖异响,信息经平台秒级推送至市政部门,2小时后就维修完毕。类似事件,平台年均处理超10万件,响应速度从3天缩短至6小时。更深远的变化在于干部的思维方式——过去是“拍脑袋决策”,如今是“用数据说话”。在产业发展模块,我们为13条重点产业链构建了“一产一档”模型,通过算法分析产业链的薄弱环节,精准推送惠企政策。仅2024年,就助力企业申领补贴1.2亿元,政策兑现周期缩短了60%。
数字化的终极目标是让群众成为治理的参与者。在仙游县度尾镇,村民通过微信小程序申请建房,从土地性质核查到审批盖章全程线上完成,耗时从45天减少至7天。在秀屿区,渔民一旦越过电子围栏,平台即刻向船主、网格员发送预警,2024年累计避免违规出海事件127起……
2024年,莆田“全市一张图”入选国家“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典型案例”。我常常想起那个深夜,为了调试平台,我和团队连续72小时守在机房,直到第一组数据成功跑通。如今,屏幕上的光点如繁星闪烁,照亮了莆田的未来。
顺畅!“网格通”巧解难题
讲述人:广西北海市海城区东街街道黄海路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 沈劲
黄海路社区面积仅有0.37平方千米,却居住着2639户11124人。由于处于老城区,辖区内房屋建筑整体陈旧,环境脏乱差的现象较为普遍。作为基层工作者,我们每天都要面对大量群众诉求,不是路灯不亮、楼道有杂物,就是飞线充电、乱搭乱建等问题。
这些问题曾让我们十分困扰。要么需要协调多个部门认领,要么需要社区向上级层层请示报告,解决时间长、效率低。更让人头疼的是,很多问题超出了社区的职责范围和能力权限,大家总有一种“小马拉大车”的无力感。
转机出现在2023年。北海市成立了广西首个市域社会治理网格化指挥中心,将网格化服务管理和12345热线进行融合,建成了全市统一的网格化指挥平台,并开发了网格长使用的“网格通”小程序。
一开始,同事们还心存疑虑,担心这是形式主义。没想到,这个小程序发挥了巨大作用,彻底改变了我们的工作方式。就拿路灯问题来说,徐屋南1至11区的32盏路灯长期不亮,涉及住户500余人。通过“网格通”上报后,市网格化指挥中心统筹市内各区的“亮灯困扰”,将“解决背街小巷亮灯难问题”列入解决群众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重点项目。于是,“解决一个问题”变成了“治理一类问题”,很快推动了2075条市政道路移交市照明管理处管护,点亮路灯417盏,惠及51个小区8.8万名群众。
我们社区共划分为9个网格,由9名社区干部担任网格长。现在,我们直接通过“网格通”小程序上报问题,由市县乡三级网格指挥中心按照职责权限即时分派流转到各部门承办处理,办事效率比原来大幅提高。更贴心的是,市财政每个月会给网格长发放专项补贴300元,到年底还会根据网格长的工作实绩进行二次分配。这样,网格长一年多了近4000元的收入,也从源头上杜绝了“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心态,基层工作者的干劲更足了。
作为网格长,我们还在自己的网格内积极发展网格员,其中包括热心群众、街巷长、物业管理人员等。越来越多的网格员加入,让各类群众诉求能够被更及时地发现,为我们的工作提供了很大帮助。
本文通过介绍江苏宜兴潼渚村摘牌减负、宁夏银川富华社区“吹哨报到”、福建莆田“全市一张图”以及广西北海“网格通”等基层治理创新实践,展现了各地在基层减负方面的积极探索和显著成效。这些实践不仅减轻了基层干部的负担,提高了工作效率,还激发了基层治理活力,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有益借鉴。本文总结
原创文章,作者:东海凝丝,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426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