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作为小红书“身边写作大赛”评委的经历,包括大赛的组织情况、参赛者的多元背景,以及大赛背后反映出的新媒体写作特点、人与机器写作的思考等内容。
去年秋天,我有幸成为社交媒体平台“小红书”举办的“身边写作大赛”的评委之一。新媒体写作可不简单,它和传统写作有着诸多区别,其互动性很强,算法具有不确定性,而且是一种结合视觉体验等多种元素的综合呈现方式。让我颇感意外的是,主办方对待工作的态度那叫一个“拼”,就我的评审分数和评语,竟然开了至少两次线上会议,要求我逐个解释评分的原因,还要分享使用体验。这在我担任其他文学比赛评委时,可是从未有过的事儿呢。我挺赞赏这种做法的,因为它体现了公平性,也让我开始认真思考媒介与写作呈现之间复杂的关系。由于这是首届比赛,参赛者们心里都没底,不知道自己有没有机会被大众看到。我的账号后台一下子就涌进来大量的信件。最后进入复赛的作品,那都是主办方精心初筛出来的,涵盖的类目非常全面。有外国人分享在中国生活的,有雅思教师失业后去英国陪读顺便当代购的,有自闭症商业机构教师辞职改行当配音员的,还有书写人生回忆录的。这两年,受疫情和经济环境的影响,更多的人开始沉迷于互联网社交媒体。那些生活发生变动的人,能够看到危机中普通人动荡生活的细节,而这些话题通过社交媒体来传递确实更直接、更迅速。就像那位雅思老师,她写了自己所见到的留学生生活的变迁,有的中国家长极度溺爱孩子,有的却突然破产。还有一位学习特殊教育并且在自闭症商业机构任教的老师,她曾在公司业绩和道德良知之间痛苦挣扎。她是有机会处在社会关怀和资本逐利之间的观察者,可惜她不想露面参与公开讨论。到了颁奖那天,我有机会和三位决赛入围者进行交流。其中有一位男选手,他写的是自己35岁失业后在广州做电销的经历。他写的文章很有“知乎”风格,既有说教的感觉,又透着沧桑世故。可没想到,等到对谈的时候才发现,他讲话特别有趣,每句话都像是精心设计过的。甚至他参加这个以女性用户为主的平台选拔,也是特意采用的差异化策略。打听之后才知道,他还真参加过脱口秀选拔呢。这说明在各个领域,他都努力想要“被看见”。还有一位是北漂妈妈,她感受到的网络世界和现实世界差异很大。在网络上,陌生人对她的育儿方式很赞赏,喜欢看她分享带着女儿认真生活的点滴,觉得孩子的自然天性不能被抹杀。但在现实生活中,感觉完全不同,就连房产中介都会主动提醒她,买的不是学区房,以后要操心的事可多了。她该如何对待这些截然不同的意见呢?又该如何规划孩子的一生呢?她有时候能从网友的评论中获得自信,但这种正面反馈是很不确定的,需要媒介使用者保持清醒去分辨。最让我惊讶的是一位名叫“我恋禾谷”的奶奶。她都70岁了,在小红书上发表了一篇题为《老伴儿的生平》的文章,讲述了2015年就已经离世的老伴儿的人生经历。她讲得很生动,从文章里还能看到半个世纪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脉络。我刚开始没给她打最高分,没想到见到本人的时候,才发现禾谷奶奶特别有趣。比如说,她会在凌晨3到4点之间发文。她起床后,会把自己手写的回忆录整理好发布在小红书平台。她特意选这个冷门的时间发文,解释说是因为丈夫已经过世了,按照民俗,那个时间段发出去,另一个世界的他才能看到。我有时候都分不清她是在开玩笑还是说真的。但禾谷奶奶现场分享的效果非常好,年轻人都很喜欢她那种独特的幽默。像她说自己本来的网名是“我恋黄土”,后来觉得不吉利就改成了“我恋禾谷”。参加完颁奖之后,我回到单位上非学历写作班,也遇到了一位70多岁的女性学员。下课后她问我,她们的经验是不是已经没用了。我当时就觉得自己准备的内容可能会让她感到陌生和不安。要是她的经验都没用了,那我的经验很快也会没用了。当机器写作完全有能力取代人那不断折旧的经验时,难道人的价值就不存在了吗?当然不是,可我还是很伤感。“身边写作大赛”结束后,平台给入围者拍摄了纪录片,看到禾谷奶奶的影片我很有感触。这也是在我担任评委之后,重新打动我的力量。禾谷奶奶很尊重年轻网友的意见,领奖前还让粉丝帮她挑选衣服,她最后选了一件和老伴一起定做的褂子。网友看到后很高兴,那条选衣服的笔记成了爆款,甚至超过了她参赛的作品。这真的很奇特,但也符合“算法”的逻辑。听说小红书要专门开辟一个“老红书”的赛道来展示各个年龄段女性的生活方式。我想“我恋禾谷”奶奶肯定会成为“老红书”的第一代标志性人物。
本文总结了作者作为小红书写作大赛评委的经历,包括赛事组织、参赛者情况、不同参赛者背后的故事等。同时探讨了新媒体写作特点、新媒体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以及引发了关于人在机器写作时代价值的思考。大赛中的人和事反映了新媒体时代下多元的生活和创作状态,而像禾谷奶奶这样的参赛者也体现了不同年龄段在新媒体中的独特魅力。
原创文章,作者:Sorrowful,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4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