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将阐述2024年我国经济回升向好但面临困难时财政处于“紧平衡”状态,讲述财政支出结构在保障民生等方面的现状、面临的问题,以及为优化支出结构而在精准投放、投向领域、效益保障、基础支撑等方面应采取的措施,还提及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协调各种支出关系等内容。
自2024年开始,我国经济呈现出明显的回升向好趋势。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经济运行的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困难与挑战。财政运行就处于这样一种“紧平衡”的状态之中,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优化支出结构方面狠下功夫,并且要精准地提高资金效益。
如今,我国的经济已经从高速增长阶段迈向了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在这个过程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始终是发展的核心出发点与落脚点。回首过去,我国的财政支出结构一直在不断地进行调整与优化。民生等重点领域的支出得到了强有力的保障,这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财力支撑。在财政收支矛盾较为突出的大背景下,各级政府持续加大对教育、科技、社会保障和就业、卫生健康、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等重点领域的投入力度。值得一提的是,其中超过70%的支出都用于民生保障。这其中表现尤为明显的是,2023年中央本级“三公”经费支出和2019年相比下降了20%,而教育等重点民生领域的支出和2019年相比增长了25.5%。在保障国家重大战略任务方面,从2018年到2023年科技支出增长了30%。此外,从2019年到2023年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从7.44万亿元增长到10.29万亿元,增长率达到38%,这使得地方的财力得到了进一步的保障。
财政支出结构的优化并非一成不变,它会随着内外部环境、发展阶段以及政府职能重点的变化而变化。在发展过程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仍然是财政工作的重中之重。但是,我们不能忽视的是,当前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正在加深,国内需求不足、部分企业生产经营面临困难、群众就业增收存在压力等挑战依然存在。与此同时,财政收支矛盾突出,在支出领域长期存在着“基数 + 增长”这种预算固化的问题,还存在着支出碎片化、零散化、钱等项目、“撒胡椒面”等现象,并且部分领域还存在分配不优、效益不高等问题。所以,在财政收入面临压力的形势下,我们需要寻求多目标的平衡,持续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把资金精准地用在刀刃上,并且发挥出实际的效果。
我们应当进一步强化精准投放,要更加注重惠民生、促消费、增后劲,持续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和政策效能。在支出的资金资源统筹方面,要从存量与增量、资金与资源等多个维度做好保障工作,加大支出强度。除了一般公共预算之外,我们还需要调动其他方面的资源,例如增加赤字、超长期特别国债和专项债额度,使用结余、加大国企利润上缴等举措来弥补收支缺口,同时要积极盘活各类沉淀资金、闲置资产、存量资源,以此来加强财力统筹。
在支出的投向领域方面,要做到有保有压,强化民生、消费、科技等重点领域的保障。要坚持党政机关过“紧日子”,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加大对教育、就业、医疗、养老、社会保障等民生保障和改善的力度,尤其要有效地保障各类特定群体、困难群体的权益,牢牢兜住基层“三保”底线。同时,财政支出要逐渐从重视投资向消费与投资并重的方向转变,要更加注重提振消费、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并且以政府投资有效地带动更多的社会投资。
在支出的效益保障方面,要将绩效管理贯穿于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的全过程,切实做到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并且要注重创新支出方式,发挥资金牵引、撬动的作用。
在支出效益的基础支撑方面,要进一步加强数字赋能,推动零基预算改革落地见效。在零基预算下,所有的支出预算以零为基、以事定钱,做到有保有压、能增能减,促进政策跨部门统筹、资金跨部门整合,加强大数据、人工智能的运用,实现资金的全程追踪、问效和问责。
优化支出结构还需要不断提升各级政府的治理能力,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建立在经济发展和财力可持续的基础之上,并且协调好中央与地方支出、民生支出与经济建设支出等关系。当前,增加对地方的转移支付是非常必要的,但同时也要增强中央资源的统筹能力,在部分领域提高中央支出占比,下好高质量发展的全国“一盘棋”。在民生支出方面,要切实兜住基本民生保障底线、回应群众呼声,但也要避免过度承诺、吊高胃口,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此外,财政固然要减少在竞争性领域的投入,但也要因地制宜地加大对乡村振兴、科技攻关、绿色发展等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和关键领域的投入。
本文总结了2024年我国经济形势下财政处于“紧平衡”状态,阐述了财政支出结构的现状,包括在保障民生等重点领域的成果,同时指出面临的收支矛盾、预算固化等问题,强调应从精准投放、投向领域、效益保障、基础支撑等多方面优化支出结构,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协调好各类支出关系,以应对当前的经济形势。
原创文章,作者:Sorrowful,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4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