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2025 年石窟寺保护修复技术高级研修班”在重庆大足开班这一事件展开,介绍了出席开班仪式的人员,阐述了主办方领导的期望,详细说明了研修班的课程安排和实践内容,展现了此次研修班对于石窟寺保护事业人才培养和行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3 月 21 日上午,一场意义非凡的研修班在重庆大足正式拉开帷幕。由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主办,大足石刻研究院协办的 “2025 年石窟寺保护修复技术高级研修班” 盛大开班。这一研修班的举办,无疑为我国石窟寺保护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开班仪式现场,可谓是嘉宾云集。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李黎,大足石刻研究院院长蒋思维、副院长黄秒斌,重庆文史馆研究馆员、原重庆大足石刻艺术博物馆馆长郭相颖等纷纷出席。此外,参加本次开班仪式的还有研修班指导教师,来自全国 10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石窟寺及相关文博单位、高校的 20 名学员,以及大足石刻研究院部分保护修复人员。整个开班仪式由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文博教育科技培训学院教务长张晓彤主持,现场气氛庄重而热烈。
开班仪式上,李黎代表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她首先对参加此次研修班的学员表示了热烈的欢迎,对协办单位大足石刻研究院的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她对本次研修班工作提出了殷切希望。她语重心长地说,希望各位学员能够珍惜此次宝贵的学习机会,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刻苦学习,补齐专业基础知识,增强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不断提升专业素养和多学科综合研究能力,争取早日成为石窟寺保护事业的中流砥柱。她还强调,通过举办研修班,要大力培育人才,进一步推进各地石窟寺保护工作,为我国新时代文物保护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接下来的 40 天,对于学员们来说将是一段充实而富有挑战的学习时光。学员们将在 25 名专家的悉心指导下,系统学习石窟寺保护修复理论知识。这些理论课程涵盖了文物保护理念与理论、石窟寺考古、石窟寺价值研究与保护利用、石窟寺地质条件及风化机理研究、石窟寺岩体变形监测与风险管理、石窟寺保护工程与技术、石窟寺测绘等多个方面。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学员们还将在大足石刻兴隆庵摩崖造像现场进行教学实践。实践教学包括石窟寺保存现状调查、测绘、分析检测、馆藏石质文物保护修复等内容。学员将分组参与教学实践,学习数字化技术在石窟寺考古和保护中的应用,以及无损检测在石窟寺保护修复中的应用,掌握石窟寺价值阐释研究、地理环境勘察、病害现状调查与评估等方法,最终完成石窟寺保护修复报告的编制。
可以预见,学员们完成研修学业后,将带着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在以后的石窟寺保护修复工作中独当一面,为新时代石窟寺保护利用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2025 年石窟寺保护修复技术高级研修班”在重庆大足开班的情况。介绍了出席开班仪式的人员,主办方领导对学员的期望以及研修班的课程安排和实践内容。此次研修班为学员提供了系统学习和实践的机会,旨在培养专业人才,推动我国石窟寺保护事业的发展。
原创文章,作者:Daniel Adela,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413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