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于中国石化产业在“双碳”背景下的发展情况,详细阐述了相关政策导向、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同时着重介绍了沙特阿美凭借自身优势,通过多种方式积极参与中国石化产业的绿色转型,助力其实现“低碳高质量发展”。
自2025年1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以下简称《能源法》)正式施行。这部法律具有重要意义,其第五条明确规定,国家会不断完善能源开发利用政策,大力优化能源供应结构和消费结构,积极推动能源朝着清洁低碳的方向发展,切实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此外,国家还将建立全新机制,推动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全面转型,加快构建相关制度体系。
石化产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推进我国新型能源体系建设,实现高水平安全、高质量发展以及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主体。作为世界最大的石油化工企业之一,沙特阿美近年来一直在积极参与中国市场的能源转型。
近期,由复旦大学联合沙特阿美发布的《双碳背景下的中国石化产业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将沙特阿美作为深入研究的对象。《白皮书》指出,石化产业不仅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也是碳排放的主要产业之一,对中国实现“双碳”目标意义重大。当前,中国石化产业在高质量发展和绿色转型的过程中,既面临着诸多挑战,也蕴含着不少机遇。沙特阿美凭借其稳定可靠的原油供应、碳强度比行业均值低50 - 70%的低碳强度原油、对COTC(Crude Oil to Chemical,原油到化学品)技术的深入研究、坚持推行的材料转型计划以及进一步投资中国的坚定信心,助力中国石化产业迈入“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石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碳排放的主要产业,在中国实现“双碳”目标的征程中起着关键作用。“低碳高质”时代已然来临。
近年来,全球能源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第三次能源革命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峻,世界各国纷纷提出“双碳”目标。石化产业作为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面临着巨大的转型压力。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石化产品消费国和生产国,其石化产业的低碳转型对全球“双碳”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按照规划,到这一年,中国的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将取得显著成效,能源资源配置将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将大幅提高,单位GDP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将分别降低13.5%和18%,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将持续减少,森林覆盖率将提高到24.1%,生态环境将持续改善,生态安全屏障将更加牢固,城乡人居环境将明显改善。
事实上,为了推进“双碳”目标的实现,政策对于化石能源的发展规划有明确的指向。2021年10月,我国发布的《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对石化行业做出了具体部署,包括优化产能规模和布局,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力度,有效化解结构性过剩矛盾;严格项目准入,合理安排建设时序,严控新增炼油和传统煤化工生产能力,稳妥有序发展现代煤化工;优化产品结构,促进石化化工与煤炭开采、冶金、建材、化纤等产业协同发展,加强炼厂干气、液化气等副产气体高效利用。该方案还特别强调要建设全流程、集成化、规模化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示范项目。
2024年5月,国务院印发的《2024 - 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指出,要严格合理控制煤炭消费,优化油气消费结构;严格石油化工产业政策要求,加快石油化工行业节能降碳改造,推进石油化工工艺流程再造。
此外,能源安全始终是中国推进新型能源体系建设的首要前提。《能源法》明确规定,国家积极促进能源领域国际投资和贸易合作,有效防范和应对国际能源市场风险。《白皮书》认为,中国必须以保障安全为前提构建现代能源体系,以绿色、可持续的方式满足经济社会发展所必需的能源需求,提高能源自给率,增强能源供应的稳定性、安全性和可持续性,既要保证有一个绿色清洁的环境,也要保证群众与社区的生产生活正常进行。
《白皮书》提出,当前中国的石化产业正在奉行“低碳高质量发展”的策略。从国家到地方层面,各级政策都制定了“低碳高质”的发展路线;从央企到民营石化企业也紧跟国家“双碳”战略步伐,采取有效措施减少碳排放。
以央企中石油为例,其提出了绿色低碳转型三步走战略,即清洁替代、战略接替和绿色转型,主要通过提升业务中的新能源业务占比和叠加技术节能来降低碳排放。同时,为提高发展质量,中石油集中力量加快布局新材料、氢能以及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Carbon Capture, Utilization and Storage,简称CCUS)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炼化转型升级,实施“新材料提速工程”,推动炼化业务从“燃料型”向“化工产品和有机材料型”转型。而民营石化龙头荣盛石化则计划以2022年为基准年,到2025年节能项目减排量将累计不少于二氧化碳300万吨,单位产值碳排放强度下降5%,累计新增二氧化碳回收利用量50万吨,并实现公司各主要生产运营单位可再生能源全覆盖。
值得一提的是,沙特阿美的原油碳强度比行业均值低50%至70%,是全球碳强度最低的石油之一。
石化行业属于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减排降碳压力较大。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为保障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增长,我国仍需持续加大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力度。因此,在追求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石油化工产业需要直面三大挑战:确保油气安全供应的复杂性、实现节能降碳的艰巨性以及推进公平有序转型的挑战性。
《白皮书》认为,基于“经济发展”“控煤稳油”“减油增化”三大基调,在可预见的未来,中国对石油的需求依然强劲。建立稳健的伙伴关系,保障中国的石油安全,对中国石化产业低碳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
具体而言,在经济发展方面,石化产业炼化装置前期投入大、生命周期长,对地方经济带动作用显著,对中国经济稳健发展至关重要。各地仍将根据实际情况改建扩建新建符合国家政策方向的炼化一体化项目,以保障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在能源结构上,能源安全是底线,中国采取“控煤稳油”的措施,旨在确保能源安全,避免煤炭、石油作为燃料的骤降导致国内能源供给短缺,进而影响正常的生产和生活。在产品结构上,各大石化企业纷纷采取“减油增化”转型,即在石油炼化环节降低“燃料油”,提高“原料油”收率。通过“减油增化”,石化企业可以做深、做强产业链,同时减少因燃料油燃烧而产生的碳排放,助力中国“双碳”目标的实现。
事实上,由于中国未来对原油的需求依然强劲,石化产业要实现“低碳高质量发展”,大概率会遭遇因供给端增加所导致的能耗提升的压力。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石油炼油产能达9.2亿吨/年,是全球第一的炼油大国。据悉,2024 - 2027年将有8500万吨/年产能开工,同期将有3500万吨产能淘汰,预计将净增5000万吨产能,届时中国原油一次加工能力将达10.1亿吨,触及产能天花板。
更紧迫的是,海外碳税政策即将落地,这对中国石化产业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白皮书》指出,欧盟一直是全球碳排放管理的排头兵,近期欧盟陆续通过了《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指令》(Corporate Sustainability Reporting Directive,以下简称CSRD)和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以下简称 CBAM),这两大政策均将碳排计量范围从范围1、范围2拓展至范围3。因此,石化企业,无论是出于对自身碳排计量和产品竞争力的考虑,还是出于对下游客户碳排计量和产品竞争力的考虑,都必须重视原材料碳排放问题。
石油炼化产业涉及诸多产业链环节,最终产品繁多。在这些产品的碳税计征中,必须考虑其上游石化原材料的碳排放。基于下游客户对产品碳排放的关注,炼化企业在采购原油产品时,必须考虑原油的碳强度,这将直接影响最终下游产品的碳税计征。而且,中国石化企业及其下游产业很难避开欧盟CSRD和CBAM对其产品进入欧盟企业供应链的影响,必须及时布局。
对此,《白皮书》建议,中国石化企业必须建立可靠的碳足迹计量机制,掌握产品碳排放申报的话语权。中国目前正在积极推进碳足迹标准的建设,通过多部委联合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来加强碳足迹管理。生态环境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发布的《产品碳足迹核算标准编制工作指引》《关于加快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的意见》等,进一步明确了碳足迹管理体系的建设目标和要求,这些政策文件的出台,共同推动了中国在碳足迹管理方面的标准化和规范化进程,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了有力支撑。
尽管当前中国石化产业的低碳高质量发展仍面临一定压力,但机遇与挑战并存。《白皮书》认为,中国石化产业的发展机遇并非在于“量”,而在于“质”。目前中国大量基础石油化工产品已实现自给自足,并可对外出口。但在一些中高端领域,如特种工程材料、高端聚烯烃材料、高性能合成橡胶、高性能合成纤维、功能性膜材电子化学品等,中国的自给率仍然较低。《白皮书》以特种工程材料为例,援引外部数据指出,2021年,中国高性能聚酰胺自给率为26%,液晶聚合物自给率仅为19%。虽然这些特种工程材料消费量不大,但价值极高。中国石化企业必须主动布局“炼化生精材”产业链中高端,提高发展质量。
2024年9月25日,全球一体化能源和化学品公司沙特阿美与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以下简称“CBA联赛”)续签合作协议,宣布双方将继续携手,共同推进中国篮球事业的蓬勃发展。东单体育馆是沙特阿美在中国首个合作改造的篮球馆,沙特阿美携手子公司沙特基础工业公司和英利奥体育用品有限公司,用可回收塑料制品制造高性能篮球地板,使得场馆建材本身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同时具备卓越的运动性能。
自1991年第一艘满载阿拉伯轻质原油的油轮抵达中国南部以来,沙特逐步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原油进口国。在这一历史进程中,能源巨头沙特阿美与中国市场紧密相连,见证了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
如今,随着中国石油化工产业掀起“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浪潮,沙特阿美通过技术创新、合作项目、供应链本地化、可再生能源投资以及非金属材料的应用等多种方式,积极参与中国石化产业的绿色转型发展。
能源安全是中国新型能源体系建设的首要前提。《白皮书》认为,沙特阿美凭借强大的实力、先进的技术,以及对客户和合作伙伴的诚信和责任,在全球主要原油供应商中保持着领先的合同履约率,持续为中国发展提供高质稳定的原油。
沙特阿美拥有丰富的资源和强大的日产能力,加上OSPAS系统(原油供应、规划和调度系统)的支持,其在2023年以99.8%的可靠性继续保持全球最可靠原油供应商之一的地位。OSPAS系统是沙特阿美高效运营的神经中枢,该系统通过使用10万多个传感器从油井、管道、工厂和终端收集信息,使沙特阿美能够利用实时数据分析、监控并引导油气在其网络中的流动,快速评估和管理其油田设施和数千公里的管道,调整生产方向,从而为世界各地客户提供可靠的产品供应。
在世界主要的石油公司中,沙特阿美所供应的原油具有明显的低碳强度属性。根据《白皮书》介绍,沙特阿美的原油碳强度比行业均值低50%至70%,是全球碳强度最低的石油之一。相较于其他原油,沙特阿美的原油更有助于降低终端产品出口欧盟的碳关税,进而提升终端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一组测算数据可以直观表明其所能产生的碳税节约效果:如果中国进口的原油碳强度都能降低至和沙特阿美相当,则意味着可以减碳1.25亿吨。假设有20%的碳排放因为范围3计算方式被计入下游化工产品的碳排放中,则意味着计征量减少2500万吨。按照中国当前碳交易价格100元/吨计算,相当于25亿元的收益。如有下游产品出口到欧盟,则可在CBAM中创造更多碳关税减免的收益。
沙特阿美助力中国石化产业“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另一个工具是ARCHIE平台。为了提高温室气体(GHG)排放量估算,并促进能源供应链的透明度,沙特阿美联合来自斯坦福大学、匹兹堡大学的专家学者和能源企业的业内专家共同发起了ARCHIE倡议,为全球石油化工行业的相关利益者提供了一个可视化工具和模型。该平台可以对全球92%的油田进行碳排监控和计量,估算对应石油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碳足迹,进而帮助中国石化产业建立可靠的碳足迹计量机制。
在石化产业链的生产环节,以炼化为例,沙特阿美的COTC技术可以绕过传统的炼油过程,直接将原油转化为化学品,从而在减少炼化过程中的碳排放的同时,大幅提升转化率。《白皮书》介绍,沙特阿美的目标是将转化率提升至70%到80%,目前该公司已经与行业领先的技术提供商签订合作开发协议,采用先进的技术推进“油转化”的研发进程和商业化运用。
聚焦材料领域的革新,拓展石油化工的应用场景和应用价值,也是沙特阿美近年来重视的方向。据悉,沙特阿美不断推动塑料的回收和循环利用的发展,助力行业提升塑料回收率,解决塑料废弃物带来的问题和挑战;重点研发碳纤维复合材料,并致力于新技术、新工艺的开发,以降低碳纤维的制造成本,进而推动汽车行业大幅降低碳排放;布局建筑材料的低碳转型,成功将75种非金属材料运用于建筑工程领域,实现部分或全部替代现有的产品材料。
阿拉伯谚语说,朋友是生活中的阳光。2024年,沙特阿美进一步加强了与中国市场的合作关系,该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阿敏·纳瑟尔更是在多个场合表达了“继续扩大对华投资,持续深耕中国市场”的态度。如今,在共同推进“低碳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沙特阿美已经成为中国石化产业坚实的合作伙伴。
了解更多信息,可通过下方链接下载完整版白皮书
https://wechat.aramco.com/h5/page1.3.html?cm1=tb
本文围绕中国石化产业在“双碳”背景下的发展展开,阐述了相关政策对产业转型的引导,指出产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同时,着重介绍了沙特阿美凭借稳定原油供应、低碳原油、先进技术等优势,通过多种方式积极参与中国石化产业绿色转型,助力其实现“低碳高质量发展”,双方已形成坚实的合作关系。
原创文章,作者:购物狂魔,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410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