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南宋晚年到明清时期中国茶叶饮用方式和生产消费的转变,重点介绍了明太祖朱元璋废除团饼茶、推行芽茶的改革措施,分析了其与道教“道法自然”思想的契合,还阐述了明清时期散叶茶发展带来的饮茶技艺多样化以及与道家养生文化的关联。
在中国茶文化的发展长河中,从南宋晚年起,民间的饮茶风气就悄然发生着变化。散茶,这种更为自然、淳朴的茶品,逐渐走进了寻常百姓家。随着时间的推移,历经元代,到了明代初期,民间普遍饮用散茶已然成为一种潮流,曾经备受青睐的团饼茶反倒鲜有人问津。
明太祖洪武二十四年(1391 年)九月,朱元璋敏锐地察觉到茶农在制作团饼贡茶时的沉重负担,以及团饼贡茶从制作到品饮过程中的繁琐。出于对茶农的体恤和对饮茶方式的革新思考,他毅然下了一道诏书,宣布废除团饼茶作为贡茶的地位,转而要求各地进贡芽茶。
朱元璋的这一改革举措,实则与道教“道法自然”的思想不谋而合。道教崇尚自然,倡导按照自然规律行事。宋代的团饼茶,在制作过程中需要经过榨茶、研磨等多道工序,这些工序在一定程度上榨尽了茶中的汁液,违背了茶叶自然的物性。而芽茶则不同,它极大程度地保留了茶的营养和保健成分,正好符合道教以茶养生的目的。而且,团饼茶原本是用于斗茶的,其品饮方式较为小众,曲高和寡,远不如直接品饮芽茶来得方便和有味道。
到了明清时期,茶叶的生产与消费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茶叶的产地不断扩大,各类名优茶品种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随着散叶茶的大量发展和名优茶的日益增多,饮茶技艺也变得更加多样化。中国茶道从此前宋代碾磨成末冲点而饮的方式,转变为用沸水冲泡散茶而饮,开创了撮泡法的先河。
明代的泡茶法,相较于唐人煎茶、宋人点茶,已经简化便捷了许多。然而,若要泡出一壶好茶,依然有诸多讲究。其中,最为典型的饮茶方式当属提倡小壶品茶的艺术。特别是明清时期盛行的功夫茶,它使用小壶小杯进行品啜,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环节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都有严格的讲究。从名字就能看出,这种饮茶方法需要人们花费时间和心思去慢慢品味,它是一种悠然自得、十分惬意的享受。而饮茶的重要目的之一,便是修身养性,这恰好体现了中国道家文化追求养生、乐生的理念。
本文围绕中国茶叶饮用和生产的发展历程,讲述了从南宋到晚明散茶逐渐取代团饼茶的过程,介绍了朱元璋废团饼茶、推芽茶的改革与道家思想的关联,以及明清时期散茶发展带来的饮茶技艺变革和体现的道家养生文化,展现了茶文化与道家思想的相互交融。
原创文章,作者:Sorrowful,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404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