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AIGC技术的发展,AI在戏剧中的应用情况。先列举了一些在剧目里AI作为预设内容演绎的例子,接着重点讲述了在第七届中间剧场科技艺术节上,话剧《空格》中AI的创新应用,即根据现场“线索”即时回应创作,还阐述了这种表演模式下演员、AI和观众的互动关系,最后展望了未来AI与艺术创造结合的多种可能性。
随着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技术的飞速进步,AI在戏剧领域的应用开始备受瞩目。在当下的戏剧舞台上,已经出现了不少与AI相关的剧目。像舞剧《深AI你》,它设定的故事背景是AI深度融入人类生活的未来,由人类演员扮演AI机器人,借此传达温暖与爱的主题;戏剧《巨物之城》则以人机共生的时代为背景,让机器人按照预定的剧本来进行表演,从而探讨记忆与生命相关的话题;人工智能音乐剧《超越藩篱》运用AI去分析音乐剧成功的规律,进而创作剧本和歌曲;还有人工智能芭蕾舞剧《融合》,是通过AI来设计舞美和舞蹈动作的。这些作品多数是利用AI对预设的内容进行演绎,虽然做出了很有价值的探索,但是它们和AIGC技术的结合还比较有限。不久之前,在以“AI登场”为主题的第七届中间剧场科技艺术节上,有三部与AI有关的剧目上演,这就像是一场关于AI参与戏剧创作的深度研讨。其中,作者本人以演员的身份参与了话剧《空格》的演出,这部话剧里的AI可不是按照既定的剧本来演绎内容,而是根据现场出现的“线索”,当场进行回应并且创作。毫不夸张地说,这不仅仅是AI在表演,更是一种全新的创作尝试,让人类和机器人能够在舞台上真正地进行对话。这是一部相当具有实验性的作品,需要演员、AI和观众在现场一起“填补空格”。作者在演出的时候,他的搭档不是人类,而是AI机器人。这种组合充满了未知,就像是把自己置身于一场有三方参与的即兴较量之中:演员、AI和观众。这三方中的任何一方做出的回应或者发生的变化,都会打破原有的预期,从而产生全新的戏剧张力。在传统的剧场里,角色和剧本都是预先设定好的,观众往往只能被动地接受。然而在这部戏里,观众被邀请来填补那些留出空白的部分,而AI也不再仅仅是一个机械性的工具,而是变成了一个随时可能给出奇妙回应的“搭档”。这样的话,当作者在舞台上等待AI和观众的回应时,就好像处于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漩涡中心。观众的反应可能和作者一样不知所措,也可能会突然情绪爆发;AI的回答有时候深度不够,甚至会有些脱节,但也正是这种“不成熟”的表现让观众觉得新奇有趣。在这部剧中,作者不断地通过填字、填空这样的方式,唤起自己的回忆、情绪和体验。而AI的大语言模型训练方法,从本质上讲也是一个“填补空格”的过程,它通过概率计算,为被遮蔽的词语找到合适的匹配,从而生成新的文本和意义。这种“生成”本身就如同这部戏的关键机制一样——人类和AI通过一种临时性的、共同的创造行为,为未知的空间注入活力。通过这次演出,作者和观众用自己的真情实感给AI上了一课。AI在剧场里这种真实交互过程中所获得的数据,是在实验室和标准化训练环境里很难得到的。要是能给AI在演出中设定更清晰的人设,那它就会更加生动,就像一个真正成熟的演员一样。要是赋予AI独特的性格特征,让它在多轮互动中保持一定的逻辑和情感走向,它就可能更好地和人类演员、观众共同创作。展望未来AI和艺术创作相结合的可能性,我们将会看到更多元化的多模态交互,像气味、震动、光线、声音等多种感官刺激融入到剧场当中,让AI和人类演员在一个更加综合的空间里共同创作。这就需要更多技术和艺术的跨界合作,需要工程师和剧作家携手努力。也许要经过一次又一次的磨合,才能让技术在艺术中找到合适的位置。在这个过程中,人类的情感、创意、想象力将会和AI的数据、计算和学习能力不断地碰撞、升华。艺术的核心在于引发情感的流动和思想的共鸣。当AI作为一种新鲜的介质介入的时候,它既代表着技术的前沿,也象征着我们对待未知的态度和想象力。在未来,剧作家、工程师、观众和AI可以一起交流、探索,互相包容。我们有理由相信,AI会在不断的交互过程中逐渐成长,从而为剧场注入更加深沉的情感力量。我们期待着未来的戏剧舞台,在艺术、技术和观众的共同塑造下,能够创造出全新的叙事维度,从而为生命的厚度和广度做出独一无二的诠释。
本文总结了AI在戏剧中的应用发展,从早期的预设内容演绎到在话剧《空格》中的即时创作。阐述了《空格》中演员、AI和观众的特殊互动关系,强调这种互动对AI的影响,如获得真实交互数据、有助于人设设定等。最后展望了AI与艺术创造结合的多元可能性,表达了对未来戏剧舞台在多方共同塑造下创造全新叙事维度的期待。
原创文章,作者:Foster,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183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