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江苏省乡村振兴研究会举办的“乡村振兴大讲堂”展开,著名“三农”问题专家陈锡文围绕“乡村振兴、农业强国、城乡融合”主题作报告,详细阐述了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解、农业强国建设的重要性、城乡融合发展的路径以及乡村产业发展的类型等内容。
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乡村振兴是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自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以来,乡村振兴、农业强国、城乡融合发展等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就像一阵温暖而强劲的春风,迅速吹遍了广袤无垠的农村大地,为农村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希望和机遇。
为了深入学习贯彻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3月17日下午,由江苏省乡村振兴研究会精心举办的“乡村振兴大讲堂”在南京正式开讲。本次大讲堂特别邀请了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原副组长兼办公室主任、国内著名的“三农”问题专家陈锡文。他围绕“乡村振兴、农业强国、城乡融合”这一核心主题,为大家带来了一场精彩且极具深度的专题报告。
乡村振兴大讲堂
在大讲堂上,一系列关于乡村发展的关键问题被提了出来:乡村振兴战略究竟该如何准确理解?乡村振兴具体应该怎么去推进和实施?又该如何推动城乡融合实现高质量发展?针对这些问题,陈锡文进行了详尽且深入的阐述和解析。
陈锡文明确表示,乡村振兴的重点在于其特有功能的振兴。乡村具有保障国家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的功能,这是国家稳定发展的基础;乡村还承担着维护国家生态屏障和保护生态安全的重任,是大自然的守护者;同时,乡村也是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我们必须充分发挥乡村在这些方面的特有功能,才能真正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
我国是一个拥有十四亿人口的大国,如果不能建成农业强国,在吃饭这个最基本的问题上就很可能被其他国家“卡脖子”。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在粮食和食物方面对国际市场的依存度总体呈现上升趋势。然而,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大背景下,全球粮食和食物的生产链、供应链的不确定性却在不断加大。这一情况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警觉和关注。
会上,陈锡文引经据典,生动形象地强调了“粮”和“食”之间的区别,更直观地向大家说明了我国粮食安全问题所面临的风险与挑战。他提到,“行道曰粮,止居曰食”,“粮”主要是指五谷杂粮,而“食”则是指包括五谷杂粮在内的更多可以食用的副食品,其范畴比“粮”更广。当前,我国粮食产量虽然持续增长,已经实现了口粮的绝对安全,但总体上,我国粮食供给仍存在一些隐患。比如,总量不足的问题依然存在,“北粮南运”的粮食格局不平衡,饲料、油料、糖料“三料”的国内产需缺口持续扩大等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因此,我们必须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加快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才能切实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
城市,呈现出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象;乡村,也展现出万象更新的发展态势;人民,都希望能够安居乐业。那么,如何才能绘就城乡融合发展的新画卷呢?陈锡文对此进行了深入分析,他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要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让更多的农民能够融入城市生活;二是以县域为基本单元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充分发挥县域的纽带作用;三是优化产业布局和人口分布,实现城乡资源的合理配置。
“乡村振兴,关键在于乡村的产业兴旺。乡村产业必须以农为本。”陈锡文强调,乡村产业发展要本着强农的宗旨,在农业不断强化的基础上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他具体介绍了四种乡村产业发展类型:第一种是延伸型产业。可以在种养的基础上,将产业链延伸到加工、储存、营销等环节,这样既能延长产业链,又能提升价值链,还能有效解决农民的就业和增收问题;第二种是嵌入型产业。把智慧农业、数字农业等最新的科技成果嵌入到传统农业中,改变传统农业以手工和劳动力为主的生产方式,从而大幅度提高农业产业的效率和效益;第三种是替代型产业。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所发挥的现代农业技术装备对传统劳作的替代作用巨大,能够显著提升农业经营效率和经营收益;第四种是溢出型产业。其中最典型的就是乡村旅游。只有让村庄真正充满生机与活力,让农民在村子里安居乐业,才能对城里人产生吸引力。只有在乡村整治的过程中,让当地农民真正改善生产生活条件,过上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生活,才能产生旅游溢出效应。
会上,大家纷纷表示,将坚持智政结合、研用融合,力求把研究报告写在希望的田野上,把研究成果应用到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中,为“经济大省挑大梁”“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等方面持续用力”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本文围绕“乡村振兴大讲堂”展开,陈锡文专家对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强国建设、城乡融合发展及乡村产业发展等关键问题进行深入解析。强调了乡村特有功能振兴的重要性,指出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挑战及应对措施,提出城乡融合发展的路径和乡村产业发展的类型。参会人员表示将结合研究与实践,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原创文章,作者:东海凝丝,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386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