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中央一号文件对挖掘花生扩种潜力的部署展开,采访专家分析了花生扩种的意义、经济效益,探讨了不同产区的扩种潜力,并提出了从产前、产中、产后综合施策推动花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对挖掘花生扩种潜力作出了相关部署,值得注意的是,这可是中央一号文件首次针对花生产业提出发展意见。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着重强调了要开发挖掘油料扩产潜力。为了深入了解花生扩种扩产相关问题,记者专门采访了国家花生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岗位科学家、南京农业大学金善宝农业现代化发展研究院研究员周力,以及南京农业大学金融学院钟山青年研究员张凡。
两位专家指出,花生是单产、单位面积产油量和种植效益最高的油料作物。它不仅富含优质蛋白,而且对干旱、渍涝等不良环境的适应性非常强。从大食物观的视角来看,扩种花生对于持续增强多元化重要农产品供给能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周力表示:“花生的经济效益十分显著,农民的种植积极性也比较高。”花生的市场价格本身相对较高,近3年亩均净利润达到了440元。此外,花生生产存在较大的节本空间。目前,我国花生综合机械化率远低于农作物平均水平。参考美国花生生产数据,实现全程机械化后,花生用工成本占比可明显下降。这意味着,通过提高机械化水平,花生仍有较大的利润上升空间。
张凡提到,一方面,花生产油效率高。据测算,花生在大田油料作物中产油效率是最高的。在土地资源刚性约束的背景下,适当扩种花生有利于提高食用植物油自给率。另一方面,花生油消费潜力大。通过提高机械化生产水平、改进制油工艺、加强花生蛋白的利用,可以在保障生产者利润的前提下推动零售价格下降,从而释放花生油消费潜力。
专家认为,基于我国花生的产地布局,应因地制宜地挖掘不同产区的潜力。
从传统产区来看,近年来,一些传统的花生主产省份种植面积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降。与历史最高值相比,山东、河北、广东、安徽、吉林、江苏6省份合计减少种植面积1750万亩。不过,未来随着政策支持体系的调整和完善,以及高产早熟品种推广带来的麦后夏播面积的扩大,这些省份将有一定的扩种潜力。
东北优质花生产区和西北新兴产区也有很大的扩种潜力。比如,东北地区花生品质好、市场价格较高,农户种植积极性较高,并且东北地区有深翻土地的耕作习惯,花生重茬问题不明显,地方政府也鼓励油料作物扩种,所以扩种潜力大。再如,新疆通过与棉花轮作,每年可以扩种相当规模的花生。如果能有效统筹水资源,在不与粮棉争地的前提下,扩种潜力会更大。
间套作复合种植推广区也有望进一步扩种花生。如果在山东、广西、云南、海南等地推广花生与其他作物间套作复合种植,有望扩种一定规模的花生。此外,内陆滩涂、中轻度盐碱地等边际土地的利用也是扩种花生的有效途径。
要推动花生产业高质量发展,需要从产前、产中、产后综合施策。周力建议,在产前方面,实施花生生产者补贴,通过调整生产者补贴资金等措施,引导适度规模经营。在产后方面,鼓励龙头企业建立产后综合服务平台,提供花生烘干、收储、粗加工等产后服务;鼓励花生生产大县搭建集烘干、仓储、运输、收购等服务于一体的区域性综合服务平台,增强代烘代储代销能力,进而增强产业链的韧性。
在产中方面,张凡表示,应制定花生机械化专项扶持政策,积极推进花生种植、收获、脱壳、清洗、烘干、加工等全过程机械化操作,推动机械化水平提升和节本增效。加大对花生产业关键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提升产业整体科技水平。将花生纳入国家农业重点研发计划、生物育种专项等项目的重点支持范围。创新信贷保险等金融服务产品,构建“气象指数保险 + 衍生品”模式,提升花生保险的覆盖率和保障水平,帮助生产者有效应对生产风险。
专家表示:“基于中央一号文件精神,要统筹完善重要粮油作物的制度设计,提升重要农产品总供给效率。在典型产区进行花生扩种的综合试点,形成可推广的方案。”
本文围绕中央一号文件对花生扩种的部署,阐述了花生扩种的重要意义、经济效益,分析了不同产区的扩种潜力,并从产前、产中、产后提出了推动花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具体建议,强调要统筹制度设计和开展综合试点,以提升重要农产品总供给效率。
原创文章,作者:Daniel Adela,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386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