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文明隔阂,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以文明交流互鉴,开创人类文明新未来

本文围绕文明交流互鉴展开,先回顾了其历史意义,接着分析了人类文明发展面临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现实困境,然后阐述了中国在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方面提出的方案,最后呼吁凝聚全球力量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共创人类文明美好未来。

文明交流互鉴,是不同文明多元共生的必然要求。从历史的长河来看,各国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制度差异本就客观存在,多样性正是人类文明得以璀璨的基石,没有了这份多样性,人类文明便如无源之水。

在当今这个时代,世界正经历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范围内,新的问题不断涌现,复杂矛盾相互交织、碰撞,人类文明陷入了诸多困境:经济发展动力不足,政治局势动荡不安,文化领域纷争频现。

“和羹之美,在于合异”,一个好的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体系,应该由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商量决定,而不是由某一个国家或少数群体说了算。

一部人类文明史,宛如一幅多元文明共生并进的宏伟画卷。不同文明之间相互交流、借鉴、融合,共同书写着人类历史的壮丽篇章。

当前,世界经济复苏乏力,政治动荡加剧,文化交锋日益激烈,“文明冲突论”甚嚣尘上。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人类文明究竟该走向何方,成为了亟待解答的问题。

中国积极倡导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强调以文明交流消除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化解文明冲突,以文明包容取代文明优越。这一文明观为破解人类文明发展困境、促进世界文明共存共荣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选择。

面对全球共同的难题,各国必须携手共进,加强文明交流互鉴,共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回望

无论是中国历史还是世界历史都表明,文明的繁荣和人类的进步,离不开求同存异、兼容并包的精神,离不开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互学互鉴。

中华文明在交往交流交融中铸就了辉煌的历史。它始终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和海纳百川的胸怀,与其他文明进行对话、交流和交融。在兼收并蓄的过程中,中华文明彰显出勃勃生机,并在交流互鉴中实现了传承与创新。

中华文明交往交流交融的价值取向是“和而不同,和合共生”。历史学家钱穆曾指出:“中国人常抱着一个天人合一的大理想,觉得外面一切异样的新鲜的所见所值,都可融会协调,和凝为一。”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各民族、各地区的优秀文化相互竞争、碰撞、交流、融合、升华,形成了多元一体、互相关联的中华文化有机整体。同时,中华文明也是在与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形成的,是一个主动开放的文明体系。其践行文明交流互鉴的终极目标是“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不同文明之间的互通互动互鉴,绘就了世界文明的璀璨画卷。只有通过交流互鉴、取长补短,不同文明才能持续向前发展。互通让人类文明的视野更加宽广,科技革命和全球化进程更是加快了全球文明演进的步伐。互动拓展了人类文明的崭新空间,在人类文明史上激起了层层涟漪,让世界文明画卷变得鲜活多姿。互鉴则缔造了人类文明的丰硕成果,纵观人类历史,任何有重大影响力的文明,其发展都离不开兼收并蓄的过程。

文明交流互鉴是激发文明进步的不竭动力。它是不同文明多元共生的客观要求,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各国历史文化和社会制度的差异自古就有,多样性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特征。文明交流互鉴也是各种文明永葆生机的底层逻辑,一个民族只有从内部交往走向外部交往,才能突破地理空间的限制,拓展世界性视野,从而在人类文明演进的过程中永葆生机、不断前行。此外,文明交流互鉴还是世界文明共同繁荣的必由之路,尼罗河、幼发拉底河、恒河、黄河、长江等大河孕育出伟大的文明,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河流作为早期人类迁徙、贸易、交流的“高速公路”,使人类在高频次的精神交流中形成了思想、智慧与文明形态,为早期文明的繁荣奠定了共同基础。

跨越文明隔阂,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以文明交流互鉴,开创人类文明新未来

第十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会场外景(2024年7月10日摄) 郭绪雷摄 / 本刊

人类文明发展面临的现实困境

尽管当今人类社会在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全球范围内各种新问题和复杂矛盾相互叠加、碰撞、变化交织,人类文明陷入了经济发展乏力、政治动荡加剧、文化纷争频现的现实困境。

经济发展乏力严重削弱了文明进步的动力。全球经济发展动能减弱,深层次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景气度持续低迷,市场需求疲弱,制造业活动萎缩。同时,全球经济发展失衡,贫富分化问题日趋严重。有研究显示,世界上60%的人正在变得更加贫困,经济的贫富分化会导致文明发展的不均衡。未来,全球经济发展的稳定性仍面临多重挑战和冲击,安全感的缺失不仅会消解各国守望相助、共克难关的共同行动,还会大幅削弱文明交流互鉴的动力。

政治环境动荡对文明发展的基础构成了威胁。个别大国责任缺失,导致全球治理失序,全球治理平台频频被“工具化”“武器化”,全球治理体系的有效性显著下降,多边机制受到冲击,全球治理逻辑正发生“消极转向”,甚至在一些问题上运转失灵。当前,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此起彼伏,俄乌冲突、中东局势不断产生外溢影响,许多民众饱受战火摧残。恐怖主义威胁上升,挑战着全球安全秩序。澳大利亚智库经济与和平研究所发布的《2024年全球恐怖主义指数》指出,截至2023年,恐怖主义造成的死亡人数达到8352人,为2017年以来的最高水平。与此同时,能源危机、粮食危机、公共卫生危机等非传统安全威胁风险也日益加剧。

全球文化纷争不断消解着文明价值共识。当下,价值观冲突依然存在,“文明优越论”“文明冲突论”不时沉渣泛起。一些国家长期以自身的文化价值为标准,对他国文化进行贬低甚至干涉,试图通过文化制裁、文化渗透等强制手段或隐性影响改变他国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一些国家和民族因此丧失了自身的文化主体性,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受到冲击。逆全球化思潮甚嚣尘上,保护主义、孤立主义、民粹主义等思潮抬头,导致全球文化合作机制遭到冲击甚至解构,不同文化之间的误解、疏离、敌视持续加深。

深化文明交流互鉴的中国方案

面对发展鸿沟、和平赤字和文明冲突等全球性问题,中国秉持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始终致力于成为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公共产品的提供者,并与国际社会一道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积极助力全球发展,夯实文明进步的根基。中国坚持以自身发展促进世界发展,70多年来,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连续多年达到约30%,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源。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影响力的显著提升,中国全面深度参与全球事务,在思想、理念和行动上为解决全球性问题提供中国方案。目前,中国已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实施了6000多个民生项目。为实现“双碳”目标,中国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的碳市场,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质发电装机稳居世界首位,新能源汽车产量连续10年全球第一。同时,中国致力于提供人类共同发展的公共产品。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已成为国际社会普遍欢迎的全球公共产品和合作平台,目前共有15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

中国努力促进世界和平,维护文明共存秩序。中国是唯一将和平发展写入宪法和执政党党章、上升为国家意志的大国,还忠实履行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职责和使命,是联合国第二大会费国、第二大维和摊款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第一大维和行动出兵国。面对此起彼伏的国际关系热点问题,中国始终发挥着负责任大国的作用。在俄乌冲突中,中国多次派出特使穿梭斡旋,为止战凝聚共识,为和谈铺路搭桥。巴以冲突升级以来,中方呼吁尽快停火止战,加大人道救援,促成巴勒斯坦各派在北京举行和解对话。同时,中国恪守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维护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在此基础上,中国提出了全球安全倡议,并扎实推进倡议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实践,为进一步完善全球安全治理提供中国智慧。

中国积极引领对话交流,拓展文明合作空间。中国坚持促进不同文明不同发展模式的交流对话,2024年6月,第78届联合国大会一致通过了中国提出的决议,将每年6月10日定为文明对话国际日。作为拥有五千多年文明的国家,中国将自身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的经验与世界分享,积极推动文化遗产领域的国际合作,与多个国家开展了广泛且卓有成效的合作。中国还积极建设全球文明倡议践行机制,持续推动走出去、请进来,全方位扩大国际人文交流合作。2024年以来,中国持续扩大免签入境国家名单,对38个国家试行单方面免签,并为入境旅游者提供更加便利的支付、语言、出行环境。

凝聚文明交流互鉴的全球力量

当今时代,多重危机挑战相互交织叠加,人类社会再次来到了历史的十字路口。“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人类向何处去?”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各国必须凝聚全球力量,开展全球行动、全球应对、全球合作,为文明交往开辟更多新空间。

各国应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共同描绘文明交往的新图景。世界上共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和多种宗教。各国必须深化双边和多边交流合作,把握文明进步的规律,看清历史前进的方向,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奉行双赢、多赢、共赢的新理念,相互尊重彼此的主权和文化传统,创造更多不同体量、不同制度、不同文化国家文明交往交流的典范。同时,广泛开展国际人文交流合作,持续拓宽不同领域的合作渠道,构建并完善全球文化交往和文明对话的合作网络,为各国人民拓展相遇、相知、相亲的通道,共同推动人类文明实现创新发展。

推动全球治理变革,共同塑造文明发展的新秩序。在这个变乱交织的世界里,没有一个国家能凭借一己之力谋求自身的绝对安全,也没有一个国家可以从别国的动荡中收获稳定。各国应积极践行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推动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分歧和争端。要携手推动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让其更好地惠及不同国家、不同群体。“和羹之美,在于合异”,一个对世界和世界各国人民都有益的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体系,应该由各国人民共同商量决定,而不是由某一个国家或少数群体说了算。

实现全人类整体利益,共同构筑文明美好的新家园。尽管各国的历史、文化、制度、发展水平不尽相同,但各国人民都追求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全人类共同价值有利于凝聚全人类的意志和力量,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实现全人类的整体利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汇聚了各国人民求和平、谋发展、盼稳定的最大公约数,画出了不同文化背景和发展程度国家之间的最大同心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将使地球上的人们更加紧密地聚合为一个多元文明共同体,让世界人民共享文明之光,共创繁荣未来。

“大道不孤,众行致远”。通过文明交流互鉴,各国彼此合作,定能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让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让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辉,共同创造人类文明更加美好的未来。

本文先回顾了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意义,接着剖析了人类文明发展面临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现实困境,然后阐述了中国在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方面的方案,包括助力全球发展、促进世界和平、引领对话交流等。最后呼吁各国凝聚全球力量,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推动全球治理变革、实现全人类整体利益,共同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共创人类文明美好未来。

原创文章,作者:购物狂魔,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38523.html

(0)
购物狂魔购物狂魔
上一篇 2025年3月18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18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