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网络上以在线“诊断”NPD、ADHD等为标题的视频大量传播现象,分析了网友自行“确诊”带来的问题,探讨了此类视频的危害,同时指出其火爆背后反映出的大众心理健康需求,还介绍了当前社会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现状及相关举措,最后呼吁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以满足民众需求。
龚先生出于好奇,在社交平台和短视频平台上进行搜索,结果差点以为自己误入了心理诊室。映入眼帘的是铺天盖地关于心理疾病的内容,像“NPD是无法治愈的精神病”“如何认出身边的NPD”“ADHD自测量表”等等,数不胜数。而且,一些视频的点赞、评论、转发量多达数十万次。在评论区里,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有人焦急万分地询问:“全中,有什么办法改善吗?”“怎么给孩子进行干预,怎么就诊?”而另一些人则充满质疑,直言“NPD是个筐,啥都往里装”“每天上网都能诊断出自己一个毛病”。那么,NPD和ADHD究竟是什么呢?为何有不少人声称自己“确诊”了呢?
据新华社报道,近期,网络上以在线“诊断”NPD(自恋型人格障碍)、ADHD(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等为标题的视频大量传播。不少网友通过这些视频给自己“对号入座”查病,自行“确诊”后陷入迷茫焦虑之中。甚至还有家长根据视频“诊断”孩子的行为,轻信视频中推荐的“疗法”。
然而,仅凭视频“对号入座”就能准确识人查病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由于精神障碍等存在多种表现形式,相关心理疾病的准确识别和诊断本身就极为复杂。即便是专业的医生,在进行诊断时,也要综合考量症状的严重程度、持续时间、既往史、刺激因素等多方面因素,并且还要与其他疾病进行仔细辨别,绝不能仅凭某个单一行为就轻易下结论。
从过去人们谈病色变、讳疾忌医,到如今主动咨询、甚至病急乱投医,这一转变能够看出,心理健康问题正从“隐秘的角落”走出来,在社交平台上被光明正大地分享与讨论,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关注和正视。
(图源:新华社 王鹏作)
长期以来,不少人对精神心理疾病缺乏正确的认识。他们或是将其视为“洪水猛兽”,避之唯恐不及;或是羞于启齿,病耻感强烈;或是避重就轻,把精神心理疾病简单地等同于矫情、脆弱。因此,破除“心病”隐痛,需要提高公众的心理健康素养,推动公众走出认知误区,以科学和包容的心态去看待心理疾病,增加理解,减少偏见,形成全社会的“脱敏”和共识。
但令人担忧的是,这种“诊断”类视频将医学诊疗过程娱乐化、绝对化。它们不仅没有减少大众对心理问题的病耻感和污名化,反而消解了心理问题的严肃性和专业性。这些并不专业的“诊断”视频,不仅起不到科普作用,反而会产生误导,让观看者增加不必要的心理负担,甚至可能导致心理疾病向更深程度发展。而且,过度滥用心理学概念,草率地给身边人贴上不必要的“标签”,不仅会遮蔽真实而具体的个体,使对方遭受歧视,还可能导致本身存在精神心理问题的人加重病耻感,放弃或推迟寻求专业帮助。
涉及公众健康、本应严肃对待的诊断行为,如今竟成为了网络平台的流量生意。我们在呼吁加强对此类视频监管、处罚的同时,也不禁要反问:为何在线“诊断”心理问题视频如此火爆?人们为何愿意在线问诊?这背后不该忽视的,是人们日益增长的心理健康需求。
(图源:新华社 勾建山作)
今年1月1日起,全国统一心理援助热线12356在多个地区正式开通。在北京,开通不到5天的时间内就接到了咨询电话近500通,通话时长170个小时。其中来电占比最高的包括家庭成员关系紧张、情感问题、职业发展、孩子教育,以及焦虑、恐惧、紧张、抑郁等情绪问题。然而,与之对应的是,社会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尚不完善,诸如精神与心理诊疗资源缺乏、专业心理咨询服务资源分布不均、患者治疗费用负担重、家庭及社会支持不够、基层精神科建设滞后等问题仍待破解。
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关乎个人健康,更关乎民生。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今年两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到今年年底,每一个地市都能够设置一个心理门诊或是睡眠门诊。
面对盛行的心理健康话题,我们不仅要提升公众意识,及时加强科普和宣传,更应借助全社会的力量,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扩大心理健康服务供给,满足民众心理健康需求。当我们每个人情绪需要宣泄时都有出口,心理出现问题时都能得到疏导,那些“赛博问诊”的荒诞现象也就不攻自破了。
本文指出网络上在线“诊断”心理疾病视频大量传播,网友自行“确诊”带来诸多问题,此类视频将医学诊疗娱乐化、绝对化,产生了不良影响。同时揭示其火爆背后是大众日益增长的心理健康需求,而当前社会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尚不完善。呼吁全社会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满足民众心理健康需求,消除“赛博问诊”的荒诞现象。
原创文章,作者:购物狂魔,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378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