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古树名木的保护问题,先阐述了古树名木的重要价值及面临的生存危机,接着介绍了国务院公布的《古树名木保护条例》,最后通过讲述各地保护古树的动人故事,强调了古树名木保护对文明传承的重要意义以及全社会共同努力的必要性。
编者按:古树名木,宛如“有生命的文物”,静静伫立在时光长河中,蕴含着厚重的历史、文化与生态价值。然而,在城市更新发展的滚滚浪潮里,由于“开发”的需求,违法采伐、移植、损害古树名木的现象屡见不鲜。值得庆幸的是,今年1月25日,国务院公布了《古树名木保护条例》,并于3月15日起正式施行,这无疑为古树名木的保护披上了一层坚实的“法规护甲”。
古树名木,是跨越了百年乃至千年的生命坐标,它们如同大自然与人类文明之间的信使,承载着自然演替的密码和人类文明的珍贵记忆。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现存的古树名木大约有508.19万株,其中分布在城市的有24.66万株。这些古树名木不仅是生态系统的核心枢纽,维系着生态平衡,也是村落宗族的图腾象征,寄托着人们的情感与乡愁。然而,如今这些默默守护着我们的古树名木,正面临着多重严峻的生存危机。
在城市化的快速推进过程中,古树名木的生存空间不断受到挤压。百年国槐因施工而受到损伤,野生古茶树因过度采摘一度濒临死亡,香樟古树因文旅开发被违规移栽……这些令人痛心的现象,不仅反映了古树名木在城市化浪潮与生态保护交锋中的存续困境,更折射出了更深层次的文明抉择难题。
广东省白云区钟落潭镇居民在古榕树下纳凉(石建华 摄)
古树名木作为普惠的公共财产,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这也吸引了一些不法分子铤而走险,妄图将其“据为己有”。与此同时,部分地区在古树名木保护方面还存在着诸多难题,如保护技术瓶颈、权责模糊等,这些问题相互交织,形成了一道道难以突破的保护困局。
那么,如何才能守护好这些承载着“绿色记忆”的古树名木,留住我们心中最美的乡愁呢?
古树名木保护有了法规“撑腰”
2025年1月25日,国务院公布的《古树名木保护条例》,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这是我国首次以行政法规的形式为古树名木保护提供坚实的法律支持。
《条例》作为我国专门针对古树名木保护的行政法规,从国家制度层面出发,对古树名木的资源调查公布、日常养护管理、合理利用以及文化传承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全面而细致的规范。它就像一把坚实的保护伞,为古树名木保护事业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标志着古树名木依法保护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或许有人会问,所有古树保护是否都是一个尺度呢?
据了解,此次《条例》中明确了政府在古树名木保护工作中的职责,进一步完善了管理体制。同时,还优化了古树名木普查与认定程序,并且会根据不同情况分级分类实施保护。要知道,古树名木的普查和认定工作是整个保护管理工作的基础。
陕西白水仓颉手植柏
中华民族千百年的树木保护实践,深刻体现了我国“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哲学理念。古树名木的保护,本质上是一场文明观的革新。
那些星散在锦绣大地上、绵延于岁月长河中的古树名木,宛如中华文明的“绿色编年史”。陕西黄帝陵的“黄帝手植柏”,静静地见证了华夏大地5000年的文明史;山东曲阜孔庙的“先师手植桧”,目睹了儒家思想的传承与发展;北京潭柘寺的“帝王树”古银杏,见证了王朝的兴衰更迭。它们用一圈圈的年轮铭刻着历史的沧桑与厚重,让后人得以触摸历史的脉络,感受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
在华夏大地上,因为保护古树而涌现出了许多动人的故事。在北京密云,传颂着“为一棵树,挪一条路”的佳话;广东新会天马村村民世代守护“小鸟天堂”,成为我国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动范例;武汉市通过“古树 + 旅游”模式,让1771株古树成为城市的亮丽名片。
一个个生动的实践跨越时空,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滋养与实践指引,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深入人心。
每一圈年轮都是文明与自然的深情对话,每一片绿荫都在诉说着可持续发展的真谛。
古树名木的保护是一场关乎文明传承的持久战。2025年我国计划启动开展第三次全国古树名木资源普查,这意味着保护古树名木开启了新的篇章。保护这些珍贵的自然遗产,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让它们继续讲述历史的故事,见证未来的变迁。
本文先指出古树名木面临生存危机,包括城市化进程中的损害以及保护困局。接着介绍《古树名木保护条例》为保护提供法治保障,明确了政府职责和分级分类保护措施。还阐述了古树名木承载的文明价值,列举各地保护古树的动人故事。强调古树名木保护是文明传承的持久战,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原创文章,作者:Foster,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370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