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召开的全国两会受到国际社会广泛关注,其中阿根廷《当代》杂志创始人、汉学家伍志伟接受专访时表达了对中国政府工作报告的看法。他重点提及报告体现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坚持“民生为大”,像一些经济数据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成果,还提到中国在面临内外部压力下的政策举措会为发展提供稳定性,并且对报告中的科技创新相关内容表示赞赏等内容。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黄蓉),正在北京召开的全国两会吸引着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阿根廷《当代》杂志的创始人、汉学家伍志伟接受国际在线记者的专访时表示,中国的全国两会有着极大的国际影响力。他谈到,2025年的中国政府工作报告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份报告深刻地体现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上“民生为大”的理念。其中有一些数据特别值得关注,例如2024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5.1%,城镇新增就业1256万人。伍志伟指出,这些数据都是中国在稳定经济的同时,于发展过程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有力证明,是坚持“民生为大”所收获的成果。这也推动着中国在2025年提出稳中求进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从而更好地增进民生福祉。伍志伟还表示,在外部压力增大、内部困难增多的形势下,中国政府在2025年决定实施更为积极的财政政策。比如赤字率拟按4%左右安排,新增政府债务总规模达到11.86万亿元,拟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1.3万亿元,货币政策也实行“适度宽松”等。在他看来,这些举措能够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提供必要的稳定性。此外,“创新”在报告里是一个高频词。伍志伟认为,当前技术创新在中国已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创新加速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进程,推动了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更新进步,切切实实地提高了人民的生活质量。他十分赞赏地提到,中国在科技层面的进步突围,让中国在全球范围内赢得了越来越多的尊重。因为中国从来不像某些国家那样,利用不公平的机制去获利或者打压竞争对手,而是积极主张合作共赢。伍志伟感慨,当美国政府的一系列关税决策给世界带来动荡不安的时候,中国正以进一步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坚定信念,为全球经济合作注入稳定性。
阿根廷汉学家伍志伟从民生和创新等方面解读了中国政府工作报告,肯定了中国在保障民生、应对内外部压力的政策举措以及科技创新和国际合作理念等方面的成果和积极意义。这反映出中国两会成果在国际上受到关注和认可。
原创文章,作者:Daniel Adela,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323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