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云石”:清华园里的历史与情感印记

本文围绕清华园“地质之角”的“密云石”展开,讲述了其与清华大学水利系的渊源,包括密云石的寻找过程,以及作者前往清华园探访“密云石”的经历,展现了清华人勇于实践、服务国家的精神和几代人对密云水库的深厚情感。

今天要为大家讲述一位特殊“主角”的故事,它就是陈奉生所关联的清华园里那块充满传奇色彩的石头。

“密云石”:清华园里的历史与情感印记

这张清华校门插画图片来自网络。而在清华园里,有一处独特的地方——“地质之角”。这里宛如一个小型的“巨石阵”,陈列着近300块来自祖国大江南北、形态千奇百怪的石头。这些石头仿佛是岁月的使者,带着不同时代的印记汇聚于此。其中,最“年轻”的石头诞生于1.5亿年前的侏罗纪时期,而最古老的石头,已经在世间默默存在超过30亿年了。在众多石头中,有一块格外引人注目,它就是重约38吨的“密云石”。

早有听闻,清华园里的这块“密云石”与清华大学水利系有着一段深厚且独特的缘分。回溯往昔,在密云水库开工建设之前,由张光斗教授主持,以1958届毕业班同学为主力,清华大学水利系的大部分师生都投身到了水库的设计工作中。他们毅然走出宁静的校园,奔赴热火朝天的工地,不辞辛劳地跋山涉水,进行细致的野外勘察。他们秉持着“真刀真枪做毕业设计”的理念,全身心地投入到这项伟大的工程中。在水库施工的过程中,清华水利系的师生们更是凭借着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卓越的专业能力,克服了一个又一个难题,最终高质量地完成了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时光流转,水库已走过一甲子的岁月,这份情谊也在几代人之间传承延续。

2012年4月,正值清华水利系建系六十周年。在北京市水务局工作的清华学子们,为了表达对母校和水利系的祝贺之情,打算送上一件意义非凡的纪念品。有人提出,早在2006年,水利系就由1981级校友捐赠了“校园实践教育基地——地质之角”。如果能选一块“密云石”放置在此,那不仅是密云人民深情厚谊的体现,更是清华人勇于实践、服务国家精神的最好纪念。这一建议一经提出,便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

然而,寻找“密云石”并非易事。密云水利局找到了在水库管理处后勤部门工作多年的密云收藏家协会会长贾德洪。贾德洪对石头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深入的了解,他喜石、爱石、懂石。得知此事后,他立刻想到冯家峪镇盛产石头,便迅速带人前往探寻。

冯家峪镇地处密云水库上游的白马关河流域。这里的白马关河两岸,山峦连绵起伏,形态各异。有的山峦逼仄,仿佛将天空挤成了一条线;有的则开阔舒展,展现出豁达的胸怀;还有的险峻陡峭,让人望而生畏。这条河绵延几十里,形成了独特的白马川景观。河谷里布满了各种各样的石头,有扁的、方的、圆的,还有片状的,仿佛是大自然精心雕琢的艺术品。贾德洪站在河边,看着波光粼粼的河水蜿蜒曲折地流向密云水库,心中思索着如何才能找到一块合适的石头。就在这时,一群麻雀从河滩的草尖上惊飞而起,一块露出地面将近一米的石头映入了他的眼帘。这块石头形状奇特,宛如一把太师椅,“椅背”浑圆光滑,“椅面”微微下凹,里面还存有一汪清澈的清水。贾德洪心中一动,这不正是浓缩版的“燕山明珠”——密云水库吗?他当下便做出了决定:就是它了!

确定目标后,大家开始从四周开挖。然而,随着挖掘的深入,他们发现这块石头的底座远比想象中要大。一开始使用的小吊车根本无法吊起这块巨石,无奈之下,只好更换一台更大的吊车。最终,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石头被成功吊放到平板卡车上。随后,十几个人护送着这块珍贵的石头,马不停蹄地将它送到了清华园,并安置在“地质之角”的北面。

白马关河依旧不舍昼夜地流淌着,它就像一条无形的纽带,连接着密云水库的过去与未来。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结识了贾德洪。在交谈中,我们聊起了清华园里的“密云石”。我表示有机会一定要去亲眼看看,贾先生则感慨地说,自从那块石头被送到清华园后,他就再也没见到过了。

大雪节气已过,时光悄然流逝,可天空中却迟迟不见雪花的踪影。一个周末,贾先生约上两位朋友,我们一行四人踏上了前往清华园的旅程。

冬日的清华园,弥漫着一种宁静而肃穆的气息,每一处角落都彰显着历史与文化的深厚积淀。“地质之角”位于四教北侧、校河水电站之南。我们到达后,水利系办公室副主任王春红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她向我们介绍说,“地质之角”是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水利系张建民教授一手筹建的。这里不仅是清华大学“985”教学实践基地,更是全国乃至国际师生通过三大岩石了解地球和人类环境的地质博物园。“地质之角”入口处的石头也大有来历,这块采自四川都江堰的砂岩上,镌刻着我国水利水电泰斗、两院院士张光斗先生亲笔题写的“地质之角”四个大字。抗日战争期间,张光斗先生毅然放弃哈佛大学的优厚待遇,投身到四川水利建设中,这块砂岩正是他“工业救国”坚定信念的见证。

在“地质之角”的中心位置,有一座亭子,名为“一亭”。王春红告诉我们,亭中的匾额是由清华大学原党委副书记胡显章题写的。我抬头仰望,只见匾额上的字写得隽永秀丽,却没有落款。环顾亭子的四柱,显得空寂而宁静。在中国园林文化中,“亭”与“停”谐音,寓意着人们可以停下来稍作休息,以便更好地欣赏园林的美景。而“地质之角”的“一亭”,更蕴含着知行合一、专注如一、天人合一的深刻含义。

亭子的北面,便是我们此行的目标——“密云石”。它高高矗立,足有两米多高。正面看,它呈“座椅”型,侧面则像一个“桃”状,给人一种朴拙而厚重的感觉。我情不自禁地伸出手,轻轻抚摸着它粗糙的表面,那丝丝凉意透过指尖传来,仿佛让我触摸到了时间的颗粒。一种亲切与感激的情愫在我的心底悄然涌动。“密云石”的旁边,七块大型柱状玄武岩组成了“北斗星座”的形状,“光斗”与“北斗”交相呼应,仿佛在诉说着一段跨越时空的故事。

不知不觉,夕阳西下,夜幕渐渐降临。在归来的路上,朋友跟我们分享了他最后一次见到张光斗教授时的情景。那时,老人已是耄耋之年,但依然心系水利事业。张先生曾对他说,去世后希望把骨灰埋在白河,或者潮河大坝旁。2013年,先生与世长辞,按照他的遗愿,墓地被选在了白河大坝西侧的山上。此时,我不禁思绪万千,清华园里的“密云石”,不正是一块让人魂牵梦绕的“心石”吗?它不仅珍藏着密云水库波澜壮阔的建设故事,更寄托着几代人对水利事业的深深情感与执着守望。

本文通过讲述清华园“地质之角”中“密云石”的来历、与清华大学水利系的渊源,以及作者的探访经历,展现了清华人勇于实践、服务国家的精神,也体现了几代人对密云水库和水利事业的深厚情感。“密云石”不仅是一块石头,更是一种文化和精神的象征,它见证了历史,连接着过去与未来。

原创文章,作者:Sorrowful,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36297.html

(0)
SorrowfulSorrowful
上一篇 2025年3月15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15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