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世界青光眼周”展开,介绍了青光眼的危害、判断眼压与患病风险的关系、常见表现、潜在人群以及防控误区等内容,旨在提高人们对青光眼的认识和防控意识。
3月9日至3月15日是“世界青光眼周”,这一特殊的时间段提醒着我们要格外关注青光眼这一严重威胁人类视力健康的疾病。
青光眼,作为全球第一位不可逆致盲眼病,犹如隐匿在黑暗中的“视力杀手”。它主要是由于眼压升高,进而导致视神经损伤和视野缺损。在我国40岁以上人群中,约有2%的人患有青光眼。这个数据看似不大,但背后意味着众多人面临着视力受损甚至失明的风险。
很多人会有这样的疑问:眼压正常就代表没有患青光眼的风险吗?北京同仁医院青光眼一科主任王涛对此进行了解释。他指出,临床上有一种青光眼类型叫正常眼压性的青光眼。这里涉及到一个绝对值和相对值的问题。对于大部分人来说,10至21毫米汞柱眼压范围内是正常的,不会发生青光眼。然而,对于部分人而言,这个看似正常的眼压范围可能对个体来说偏高,从而压迫视神经,引起青光眼的改变。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需要警惕几种青光眼常见表现。当出现以下这些信号时,就要高度重视了:
一是看灯光时周围会出现七色的彩圈或晕轮;二是喝完水或身处暗室15 - 30分钟后,感到眼胀头痛;三是清晨看书时感到困难;四是两眼的视力出现显著差异;五是目视正前方时,余光所见的范围(即视野)明显缩小,类似望远镜效果,且两眼差异明显;六是近视情况持续加重,伴随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七是老年人常感头疼脑胀、恶心乏味、鼻根酸胀。
那么,青光眼的潜在人群有哪些呢?
首先是高度远视者,特别是那些短眼轴、小眼球解剖结构的患者;其次是高度近视者,或曾有眼部外伤或其他眼病病史的患者;再者是糖尿病、高血压患者,以及长期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类药物的人群;还有中老年人群,特别是中老年女性;另外,生活不规律、休息睡眠不足、情绪容易激动,以及有吸烟酗酒习惯的人群等。
在青光眼防控方面,有三个误区要绕开。
误区一:视力好就不可能是青光眼。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因为青光眼首先造成的损害是视野的缺损,也就是你看东西的范围变小了,但是在这个阶段,视力往往还是好的。
误区二:远视眼不容易得青光眼。事实并非如此,远视度数特别大的人,通常眼轴可能会偏短,先天眼球的房角结构可能比较拥挤,就很容易有得闭角型青光眼的倾向。因此,如果远视度数比较大,反而应该去做闭角型青光眼筛查。
误区三:关于青光眼是否可以治愈。目前来说,青光眼是不能治愈的,但是如果能够早诊断、早发现、早治疗,通过早期的干预,能最大限度地保持患者的有用视力。
本文详细介绍了青光眼的相关知识,包括其在“世界青光眼周”的背景下的危害、眼压与患病关系、常见表现、潜在人群以及防控误区等。强调了青光眼的严重性和不可治愈性,但也指出早期干预的重要性,提醒人们要关注自身眼睛健康,及时发现和预防青光眼。
原创文章,作者:Sorrowful,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358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