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 2024 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详细剖析了日用杂品领域如卫生巾、牙膏、网售小商品存在的各类问题,包括质量、宣传、数量等方面的乱象,揭示了行业背后的监管与诚信危机。
依据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的统计数据,2024 年全国消协组织一共受理了消费者投诉 1761886 件,和上一年相比,增长幅度达到了 32.62%。这一显著的增长数据,无疑反映出消费市场中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具体的商品投诉类别里,日用杂品的投诉情况格外引人关注。全年共收到日用杂品投诉 38363 件,与 2023 年相比,同比增长了 16.26%,其投诉量在全行业中排在第 5 位。日用杂品作为消费者高频消费的商品,本应在市场上拥有良好的口碑和质量保障。然而,现实却并非如此,这一领域频繁出现各种乱象,像“缺斤短两”“虚假宣传”“质量隐患”等问题层出不穷。这些乱象不仅仅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更暴露出行业监管以及商业伦理层面存在的深层次问题。
下面我们来具体看看几个典型的日用杂品类别所存在的问题。
卫生巾行业陷“质量门”
2024 年 11 月,卫生巾“暴雷”事件成为社交媒体上的热门大事件,和“卫生巾”相关的话题持续引发广大网友的热议。事件的起因是有网友发现,一些卫生巾的实际长度明显比包装上标注的长度要短。这一发现瞬间引起了消费者们的警觉,大家纷纷开始测量自己所使用的卫生巾长度,结果令人震惊,几乎所有品牌的卫生巾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国标负差”问题。有网友亲自测量后发现,市面上许多卫生巾的实际吸收层长度都短于包装标识,短的有几毫米,长的甚至有少几厘米的情况。
面对消费者的质疑,一众被怀疑“偷工减料”的卫生巾厂家,它们的回应并不能让消费者感到满意。大部分品牌声称长度±4%是符合国家标准的,而 ABC 的客服更是说出了“如果觉得接受不了可以不买”这样的话,这一言论瞬间惹恼了广大消费者。不过,在舆论的压力下,11 月 22 日,ABC 创始人公开道歉,并做出承诺:“12 月份就会有部分产品实现国标零负差,2025 年 3 月全线产品实现国标零负差,有差的也是正差。也恳请大家给我们一些时间来做调整。”
然而,这还只是冰山一角。随后,越来越多和卫生巾质量有关的问题被揭露出来。例如,有的卫生巾 pH 值相当于窗帘标准,有的含有虫卵,有的甚至使用黑心棉等。这些问题的曝光,让消费者对卫生巾的质量产生了极大的担忧,同时,卫生巾的价格也遭到了消费者的吐槽。很多消费者表示:“关键这东西也不便宜啊,卖那么贵还搞出那么多问题。”此外,在黑猫投诉平台中搜索“卫生巾”,可以发现有 4000 多条投诉,大多是关于卫生巾侧漏、有异物、用后过敏等问题。
关于卫生巾一系列争议的背后,其实暴露了诸多卫生巾企业在追求利润的过程中对消费者需求的忽视。根据 Euromonitor 数据,从 2009 年至 2023 年,卫生巾平均价格从 0.49 元/片增长到 0.9 元/片,以 4.79%的年复合增长率持续上涨。事实上,根据中泰证券 2019 年发布的《卫生巾行业深度报告》,卫生巾行业平均毛利率可达 45%;七度空间的母公司恒安国际 2023 年卫生巾毛利率甚至达 63.8%,逼近奢侈品牌 LV 的 68.8%。在如此高利润的诱惑下,部分企业却忽视了产品质量和消费者权益。
牙膏宣传夸大功效
近年来,在电商平台上,一些牙膏产品大肆宣称具有消炎、止血、抗过敏、抗幽门螺杆菌等功效。不少消费者被这些美白、抗过敏等功效宣称所吸引而购买,然而普通消费者往往很难准确判断这些宣称的真假。
在黑猫平台上,有多名消费者投诉称,他们购买的儿童牙膏被宣传为“可吞咽”,但相关规定明确指出儿童化妆品标签上不得标注“可食用”等词语。此外,有电商平台上热销牙膏的功能介绍称,可以去牙结石、清理牙垢,可当消费者询问客服时,客服却回避提供效果验证报告或临床数据。据新华网报道,北京口腔医院的刘医生表示,牙结石通常比较坚硬,很紧密地附着于牙齿和牙龈表面,牙膏一般不能去除牙结石。
目前电商平台还存在不少“消字号”“械字号”产品当牙膏卖的情况。在阿里健康大药房线上销售平台,有一款宣称“三天显著白牙”的“牙膏”,经核实,该“牙膏”实际上是“械”字号牙科藻酸分离剂。《牙膏监督管理办法》规定,“消”字号、“械”字号、“药”字号产品均不属于牙膏的范畴,安全风险相对较高的需要按照药品、医疗器械实施严格监管。专家也指出,牙齿洁离剂是一种辅助清洁口腔工具,主要通过化学反应清洁牙表面的污垢和细菌,使用频率应该在两到三周一次,且不能长期使用,该类产品不能替代牙膏。
网售小商品“缺斤短两”难绝迹
3 月 1 日,山东烟台的一名大学生网购了 100 只一卷的垃圾袋,拆开清数后却发现仅有 38 只。事后,商家进行了部分退款,这一事件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据北青报报道,此类“数量缩水”在网上销售的日用小商品中并不是个例。记者随机选取 10 家电商平台销量靠前的垃圾袋,发现标注“100 只装”的产品价格从 6.9 元至 19.9 元不等,部分商品评论区充斥着关于“数量不足”“数量虚高”的投诉。
不仅是垃圾袋,更多网购日用小商品也在遭遇“缺斤短两”的问题。比如买的一次性手套后发现实际数量比商品标注的少了一半、500 根棉签到手 380 根、标注 300 张的抽纸实为 100 抽等。似乎此类“数量缩水”现象,在电商平台的日用品领域已经成为了一种行业潜规则。这不仅暴露了商家违背契约精神、欺诈消费者的不良面目,更折射出网购背后岌岌可危的诚信危机。
本文围绕 2024 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展开,重点阐述了日用杂品领域中卫生巾、牙膏、网售小商品存在的质量、宣传、数量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也反映出行业监管的不足和企业诚信的缺失。相关企业应重视产品质量和诚信经营,监管部门也需加强监管力度,以营造健康、有序的消费市场环境。
原创文章,作者:Daniel Adela,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354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