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深入探讨了“内卷式”竞争给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国际竞争力提升以及劳动者就业质量改善带来的阻碍。详细分析了地方政府、企业层面“内卷式”竞争的表现及成因,并提出了转变政府发展思路、树立企业全新竞争理念、完善市场监管体系等综合整治措施,旨在让竞争走向更健康有序的方向。
从过往的经验不难发现,“内卷式”竞争问题犹如一颗毒瘤,长期以来未能从根源上铲除滋生它的土壤,已然成为影响我国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国际竞争力以及改善劳动者就业质量的重大阻碍。消除“内卷式”竞争,绝非一蹴而就之事,而是一场从宏观调控体制改革到企业内部管理体制变革的持久战。我们既要消除机制性、结构性的成因,又要提升劳动者和经营者的价值理念,营造反“内卷”、重实效的社会风气,以此化解“内卷式”竞争带来的经济社会发展“焦虑症”。
首先,地方政府需转变“唯GDP论”的经济发展思路。“内卷式”竞争呈现出多种表现形式,不仅存在于企业之间,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也十分显著。地方政府之间相互较劲儿比发展,本意是为了创造更优质的营商与居住环境。不可否认,在推动地方经济增长方面,这种竞争确实发挥了一定作用。然而,部分过度竞争却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如资源浪费、重复建设、产业同质化竞争以及产能过剩等。追根溯源,这是由于一些地方政府盲目追求GDP增长的政绩观所致。如今,中国正从上至下告别“唯GDP论”时代,“淡化GDP,重视民生”已成为政绩考核的新导向。这意味着我们要科学评价地方的发展成果,综合考评干部的政绩,既要关注当前的发展状况,又要着眼于长远的发展规划,真正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保护、民生改善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政府应更加注重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清晰界定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大力鼓励和支持民营经济的发展。这将有助于增强对地方政府“内卷式”竞争的纠偏力量,促进资源实现更优配置。
其次,企业要树立全新的市场竞争理念。企业之间出现“内卷式”竞争,主要是因为一些企业过于看重短期利益,忽视了长期竞争力的培养。它们过度依赖“价格战”来争夺市场份额,而非通过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来增强竞争优势,这使得企业间相互压价,整个行业陷入低效运转的困境。盲目扩大生产、只追求数量而不注重质量,这并非真正的勤劳,反而是一种放弃思考、放弃创新的怠惰表现。企业的“内卷式”竞争还进一步加剧了内部员工的“内卷”,最终演变成员工间的内耗。企业应扩大市场竞争的范围,不能局限于眼前的小市场,而要不断开拓新市场、新场景,避免同质化发展,寻找差异化优势,这才是保持持久竞争力的根本之道。此外,企业要建立防止“内卷”转化为员工“内耗”的机制,提升员工的劳动价值与效率,重视员工劳动权益的保障。近期,不少企业已经采取行动来遏制“内卷式”竞争行为。例如,大疆等企业开始实行“禁止加班”政策;一些企业要求减少甚至禁止在工作汇报、总结规划、述职答辩等环节使用幻灯片,转而采用其他简单高效的方式,以解决问题为导向;还有企业出台严禁下班时间开会、形式主义加班、管理者带头使用数字化看板等“新规”。值得注意的是,职场层面的反“内卷”关键在于破除形式主义,切不可用“内卷式”做法去“反内卷”,以免带来新的形式主义。要让“禁止加班”真正转变为主动性的“非必要不加班”,努力提高生产效率、提升劳动价值才是关键。
最后,要进一步完善反“内卷式”竞争的市场监管体系。这包括尽快破除市场准入壁垒,着力优化营商环境,加快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等。只有加强对无序竞争行为的干预,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秩序,才能有效避免“内卷式”竞争导致的价格信号扭曲,影响资源配置效率和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总之,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并非要消除竞争,而是要通过政策引导、理念重塑、效能升级、评价体系调整、强化监督等多种手段,让“反内卷”成为社会风尚,帮助竞争走向更加健康、有序的方向。
本文围绕“内卷式”竞争问题展开,分析其对我国经济社会多方面的负面影响,从地方政府、企业和市场监管三个层面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措施,强调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是为了让竞争更健康有序,而非消除竞争。
原创文章,作者:Wonderful,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349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