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晨光生物董事长卢庆国针对食品添加剂相关问题提出建言献策的事情。先介绍了我国植物提取物行业在天然食品添加剂领域虽有全球竞争力,但面临国内公众认知偏差造成的“内外失衡”困境,接着阐述这种认知偏差带来的产业连锁反应和恶性循环,最后详细说明卢庆国提出的建立行政许可分级审批管理体系、将食品添加剂科学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以及技术赋能与认知升级协同推进的建议内容。
新京报记者在3月5日了解到,在今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晨光生物董事长卢庆国针对食品添加剂方面积极地建言献策。他提出了两个重要的建议,一个是建立行政许可分级审批管理体系,另一个则是将食品添加剂科学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大家都知道,我国的植物提取物行业依靠原料方面的优势以及技术创新,在天然食品添加剂这个领域已经具备了全球竞争力。像辣椒红、叶黄素等产品,在国际主要市场上所占的份额可是相当可观的呢。然而,这个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却陷入了一种“内外失衡”的艰难境地。从国内企业来看,在技术创新方面那可是遥遥领先的。但是,国内公众对食品添加剂的认识存在偏差,这就导致了一种奇特的现象:产品在国际上畅销,在国内却得慎用,市场就这么被割裂开来了。
这张图展示的就是全国人大代表、晨光生物董事长卢庆国(图由企业提供)。
卢庆国经过调研发现,人们对食品添加剂过度关注,结果产生了一种“食品和食品添加剂本末倒置”的认知偏差。这种偏差在产业方面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引发了一连串的连锁反应,形成了恶性循环。消费者盲目追捧那些毫无科学依据的“清洁标签”,直接把“食品添加剂”等同于所谓的“海克斯科技”,觉得使用食品添加剂就等同于弄虚作假,或者是会大大增加安全隐患。“零添加”这种营销噱头到处都是,泛滥成灾。下游的食品企业呢,他们其实有使用食品添加剂的需求,但是又不敢明确表示。政府管理部门呢,对公众比较关注的食品添加剂类别审批起来也是小心翼翼的。合法的添加剂供应不足,这就迫使食品企业要么转向进口,要么就冒险违规添加。这种困局严重地阻碍了我国食品工业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也影响了向高端化转型的进程。
卢庆国表示:“食品添加剂产业可是现代食品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啊,在保障食品安全、促进膳食营养、推动食品工业创新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针对前面提到的种种问题,卢庆国提出建立行政许可分级审批管理体系。具体怎么做呢?就是对那些经过其他国家认可、风险能够控制的品种采取鼓励管理的方式,推行等效认可机制;对于那些扩大使用范围的申请,推行“负面食品类别清单”,允许在其他食品类别中延伸应用;还要建立联合审评平台,把食品工业协会、下游企业都纳入到技术必要性评估体系当中,实现“企业需求 - 技术论证”的闭环管理。同时,还要持续加大对非法使用食品添加剂行为的惩罚力度。
其次,他建议把食品添加剂科学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向公众揭示科学使用添加剂对食品安全的核心价值。要厘清三个认知方面的鸿沟,也就是合法添加剂与非法添加物的本质区别、工艺必要性与过量使用的界限、现代食品工业与天然营养的互补关系。并且同步实施现代食品工业质量提升行动计划,把食品加工工艺升级、营养健康评价都纳入到一个统一的框架里面,从根本上扭转那种“食品唯添加剂论”的畸形认知,引导公众建立起“食品添加剂是现代食品工业基石”的科学观念。
最后,他建议通过技术赋能与认知升级协同推进的方式,来化解社会上那种“谈添加剂色变”的焦虑情绪。释放我国在天然添加剂领域的技术储备优势,建议以着色剂、防腐剂等社会比较关注的类别作为改革试点,提高审批效率,提升国产替代率。这样做有助于打造食品添加剂行业新质生产力,最终达到保障食品安全和促进食品工业升级的双重目标。
本文总结了全国人大代表卢庆国在两会期间针对食品添加剂提出的建议,包括建立行政许可分级审批管理体系和将食品添加剂科学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等内容。这些建议旨在解决我国食品添加剂领域面临的公众认知偏差、产业发展受限等问题,以实现保障食品安全与促进食品工业升级的双重目标。
原创文章,作者:Sorrowful,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301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