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上海普陀区的百禧公园,详细介绍了其从铁路支线、农贸综合市场转变为三层社区公园绿地的过程,包括独特的空间利用、边墙设计方案等,展现了上海在打造“千园之城”过程中对城市“边角料”空间的有效利用和对居民需求的重视。
在上海市,有一个令人期待的目标正在逐步推进,那就是精心打造百姓身边的“千园之城”。这座城市期望居民们在日常的街头转角处,不经意间就能与绿色相逢,尽情地亲近自然。而要达成这一美好愿景,巧妙地见缝插针利用城市中的“边角料”空间,就成了不可或缺的关键举措。
在上海市普陀区,有一个极具特色的口袋公园。这里曾经是铁路支线,空间十分狭窄。然而,街道充分发挥创意,在此建起了一个别具一格的三层社区公园绿地。
走进位于普陀区曹杨路的百禧公园,其最大的特点便是狭长。公园东西长达880米,沿途分布着11个小区、2所学校以及一些单位,周边居民人口接近3万人。为了充分利用这片狭长的空间,设计者们采用了“摞”着利用的方式,将其打造成了三层。负一层是空间开阔的展厅,这里可以举办各类丰富多彩的活动;地面一层设置了篮球场、休闲驿站等活动场所,满足居民们不同的休闲娱乐需求;顶层则是错落有致的高线步道,方便居民们在此悠然漫步,欣赏城市的风景。
百禧公园所在的位置,其历史颇为丰富。它曾经是铁路支线,后来又被改造成了农贸综合市场。但由于市场毗邻居民区,不少居民反映存在噪音和环境等问题。于是,在2019年,市场被关停。考虑到周围社区密集,市民们缺乏合适的锻炼场所,这片狭长的“边角料”空间便被精心设计成了社区公园绿地。
想要充分利用这片空间,还得依靠专业人员的智慧。曹杨新村街道特意请来了专门从事社区规划的团队,根据实际需求来定制这块空间。在设计过程中,三层空间错落分布。地面一层被抬高了1.4米,这样做是为了给负一层增加层高;顶层步道则控制在不超过居民楼2楼的层高,以最大程度减少对周边居民的影响。
上海某社区规划师团队工作人员、百禧公园设计主管吴从宝表示:“为了适应这个场地的狭长特点,我们采用了类似于‘长藤结瓜’的设计方式,来串联南北两个地块。我们还设计了大约十种不同的场景,以容纳不同居民的活动需求。”
随着旧市场的搬走,口袋公园顺利建成。为了保障居民买菜购物的需求,街道积极引入企业,打造了多家社区生鲜超市,分解了此前综合农贸市场的功能。然而,对于这个狭长的公园,不同的居民有着不同的看法。有的人希望进出更加方便,有的人则希望公园尽量私密。那么,如何让这么多居民都满意呢?设计团队想出了一个好办法,那就是广泛征求居民意见,打造不同的边墙方案。
市民万世凤居住在公园旁边的小区,这个小区和公园公用的边墙被设计成了镂空式,并且定时开放一个侧门,方便市民穿行。
公园和社区以何种方式相连或分隔,不同的居民有着不同的需求。设计团队充分尊重居民的意愿,广泛征求意见,采取一个小区一个方案的策略。于是,封闭式、镂空式、边门式等多元化的边墙样式依次诞生。
普陀区曹杨新村街道党工委书记许春辉介绍:“我们是分小区来听取居民意见的。针对居民提出的意见、建议,一些很好的金点子,我们的采纳率基本在70%左右。”
吴从宝说:“这边我们采用了钢构镂空的形式,这是最通透的设计,因为旁边是开放大学,属于公共机构。而像这侧以水洗石墙为主的设计,则是私密性较强的阻隔设计,这都是在充分尊重居民意愿的基础上制定的方案。”
百禧公园的改造与规划,无疑是上海城市更新的一个生动缩影。截至2024年底,上海已经拥有各类公园973座,其中口袋公园就有341座。在社区规划师的眼中,如何利用城市的“边角料”空间,这不仅仅是对建筑空间的重构,更是在用创意的针脚缝补城市的褶皱。
吴从宝还表示:“城市的‘边角料’空间有一个共性,就是现状比较嘈杂。居民对其使用的有效性和品质有着非常高的诉求。我们通过设计去回应居民需求,将其进行符合城市整体性的协调,让我们的城市从蓝图设计转化为居民友好、市民友好的空间,我们觉得这是非常有意义的。”
本文介绍了上海普陀区百禧公园的改造与规划情况,它从铁路支线、农贸综合市场转变为三层社区公园绿地,充分利用“边角料”空间,还根据居民需求设计不同边墙方案。百禧公园是上海城市更新的缩影,体现了上海打造“千园之城”的努力,以及通过设计满足居民需求、协调城市空间的重要意义。
原创文章,作者:Sorrowful,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348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