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锁中国“工程师红利”,卓越工程师打造发展新引擎

本文聚焦中国的“工程师红利”现象,通过列举数据说明我国工程师队伍规模庞大,且这一红利推动了产业转型升级。同时指出我国工程师队伍存在学历等方面的短板,尤其卓越工程师短缺,最后介绍了在卓越工程师培养方面的举措,并强调要加快培养以充分释放“工程师红利”。

在最近举办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5年年会上,中金公司原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朱云来在演讲中深刻指出,过去二十多年间,中国经济实现了令人瞩目的增长。而在这一增长背后,是极为显著的系统性人力资源质量的提升。一个突出的表现是,我国科学家与工程师的总体规模已经接近2000万人,这一数量与G7国家同类人才数量的总和几乎相当。庞大的科学家与工程师队伍,无疑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智力支撑。

前不久,英伟达创始人兼CEO黄仁勋在GTC的一次采访中透露了一个令人惊叹的信息。他表示,全球有50%的AI研究人员来自中国,这是迄今为止最大的单一群体,而且没有其他国家或地区能与之接近。黄仁勋还强调:“因此,很自然地,中国在AI研究方面将会做出巨大贡献。事实上,美国的每一家AI实验室无一例外都有许多优秀的中国研究人员。”这充分显示了中国在科技人才方面的雄厚实力。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历程,我国丰富的劳动力数量带来了显著的人口红利,支撑了经济的高速增长。然而,已有经济学家敏锐地指出,下一轮中国经济要实现更好的发展,将依靠第二次“人口红利”。与第一次不同的是,这一次的“人口红利”主要体现在劳动力的质量而非数量方面,或许我们可以把第二波“人口红利”直接称为“工程师红利”。

相关研究表明,我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工程师队伍。从具体数据来看,我国工程师总量从2000年的521万人迅猛增加到2020年的1765.3万人,增长约3.4倍,年均增速达到6.3%。2020年,我国科学家与工程师的总量更是远超其他国家,是欧盟的1.2倍、美国的2.6倍、英国的5.1倍、德国的5.5倍、法国的9倍、意大利的16.4倍。如此庞大的工程师队伍,为中国的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工程师红利”对产业转型升级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传统的劳动密集型行业企业逐渐向资本科技密集型发展,催生出了一家又一家先进制造业企业。以比亚迪为例,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多次提及,比亚迪从最初仅在小厂房里拥有20人的创业团队,经过多年的发展,如今已成为拥有近百万名员工的全球知名企业。在这一发展过程中,比亚迪始终秉持着“敢想、敢干、敢坚持”的工程师精神。早在十几年前开始研发电动汽车时,比亚迪就已汇集了1万多名工程师。到2024年,比亚迪已经拥有超过10万名工程师,强大的工程师团队为企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这并非个例。另一家造车企业吉利集团在人才培养方面也有着独特的模式。吉利集团开展职业教育已近30年,形成了空间上产业基地建在哪里,学校就办在哪里的“左厂右校”的校企互通模式。目前,吉利集团共建有7所本专科高校,在校生9万余人,已培养了近20万毕业生。其中4万余人先后成为吉利员工,成为企业初期生产的基层技术骨干,部分人员现在已经进入核心管理层。这种校企合作的模式,为企业培养了大量适用的专业人才。

面对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浪潮,工程师对于提升新质生产力,激发创新活力将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我国工程师队伍还存在一些短板。比如,学历普遍较低、占劳动力数量比重较低等问题较为突出。要想充分释放“工程师红利”的发展潜力,进一步做好工程师人才培养迫在眉睫。

业内普遍认为,工程师需要具备专科以上学历。但有研究指出,目前我国工程师队伍中专科学历人员占比近40%,硕士和博士学位人员占比不到9%。这表明,我国工程师队伍虽然规模庞大,但梯度尚不合理。理想的形态是卓越工程师、现场工程师、技术人员、产业工人的梯队保持合理的比例,当前和今后尤其需要加快培养卓越工程师。

卓越工程师是2021年9月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确定的四支战略人才力量之一。2024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首次对国家卓越工程师和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进行表彰,这一举措正是为了表彰先进、树立典型,打造新时代卓越工程师队伍,强化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建设。

在教育系统,卓越工程师培养正在以工程硕博士项目的形式积极开展。32所“双一流”高校联合建设了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了4个国家卓越工程师创新研究院。此外,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有关负责人近日还介绍,教育部努力用好学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剂,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正在谋划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四新”2.0建设,为卓越工程师培养提供更广阔的平台和更丰富的资源。

然而,仅靠学校的理论教育,是培养不出合格工程师的。培养合格的工程师,必须遵循科教融汇、产教融合的原则,在人才培养组织、机制、课程等方面进行创新。

在人才培养组织创新方面,上述32家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是由教育部和国务院国资委部署,高校和中央企业联合建设的新型组织。部分高校还集聚校内外师资、实践资源,布局建设未来技术学院、现代产业学院、示范性软件学院、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等一批示范性特色学院,为学生提供更贴近实际的学习环境。

在人才培养机制创新方面,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实行校企共同招生、共同培养、共同选题、共享成果,实现师资互通、课程打通、平台融通、政策畅通的贯通式培养。学生除了在课堂里学习理论知识,更多的时间是在企业实习,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实现创新能力的提升。

在课程体系创新方面,教育部部长怀进鹏2024年9月26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曾介绍,部分“双一流”高校聚焦18个关键领域,联合企业共同建设200多门核心课程。32家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聘任了2万多名来自企业的老师。导师双聘方式、教学内容双选方式,以及课程推进方式都是创新的重要内容,使课程更具实用性和针对性。

“工程师红利”正在不断释放,但位于队伍塔尖的卓越工程师人才短缺仍是当前的短板。我们要抓住有序扩大优质本科教育招生规模,以及扩大研究生培养规模的契机,加快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补齐短板,充分释放“工程师红利”,为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本文阐述了中国“工程师红利”的现状,我国拥有庞大的工程师队伍,这一红利推动了产业转型升级。但同时工程师队伍存在学历等短板,卓越工程师短缺。国家在卓越工程师培养上采取了诸多举措,包括建设学院、创新培养模式等。最后强调要抓住教育规模扩大的契机,加快卓越工程师培养,以充分释放“工程师红利”,促进经济发展。

原创文章,作者:东海凝丝,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43868.html

(0)
东海凝丝东海凝丝
上一篇 2025年3月26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26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