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三场“代表通道”上,全国人大代表赵昭分享自己大学毕业后返乡养牛的经历。详细讲述了她从决定返乡创业的缘由,到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再到最终取得的成果,展现了她为乡村发展做出的努力以及对农村未来的期望。
3月11日14时,一场备受关注的活动在人民大会堂中央大厅北侧举行。这里正在进行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三场“代表通道”集中采访活动,多位全国人大代表在这里接受采访,分享他们的故事与见解。
在众多代表中,全国人大代表、河南南阳雅民农牧有限公司总经理赵昭的经历格外引人注目。当被问到大学毕业后为何会毅然选择返乡养牛时,赵昭微笑着说,在老家南阳养着4000多头牛,这份事业对她而言,有着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独特感觉。
“南阳黄牛可是当地的特产,我从小就见过老黄牛的身影。然而,由于一直专注于学业,我和牛的接触并不多。大学毕业后,我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决定——回乡养牛。”赵昭回忆道,“当时,家里的亲朋好友都觉得我太冲动了。他们纷纷劝我,你懂养牛吗?养牛又脏又累,你一个姑娘家怎么能干得了这份苦差事呢?”但赵昭心里清楚,这个决定并非一时冲动。
大学毕业后,赵昭在城里找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然而,城市里高楼大厦林立、车水马龙,发展日新月异,而农村却相对落后,这种鲜明的对比让她内心深受触动。“我觉得我们这一代年轻人考上大学的目的,不应该仅仅是为了离开落后的家乡,更应该回来改变家乡的面貌。”怀揣着这样的信念,赵昭毅然决然地踏上了返乡创业养牛的道路。
创业的道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对于赵昭来说更是如此。一切都要从零开始,她首先创立了养殖专业合作社。没有资金,她就勇敢地贷款盖起了厂房;没有技术,她就如饥似渴地抱着专业书籍啃硬骨头;没有经验,她就虚心地向村里的牛把式请教。她从50头小牛养起,一步一个脚印,慢慢发展自己的养殖事业。
理想总是美好的,但现实却充满了挑战。2015年,也就是赵昭创业的第七个年头,养殖场已经有了近千亩的规模。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危机却降临了。牛群出现了大规模的疾病感染,与此同时,牛价也持续低迷。那段时间,赵昭经历了非常难熬的时光,她甚至想到过要放弃。“但每当我感觉快要扛不下去时,我就会问自己,我干的事儿是拓荒,面对困难要怎么办?是抱怨躺平,还是像牛一样负重前行?”赵昭坚定地选择了后者。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赵昭的付出终于有了回报。如今,她已有流转养殖基地225亩,同期饲养肉牛4000头,同时流转种植基地2000亩,实现了种养结合的发展模式。她的成功不仅让自己成为了大家心中信赖的“牛倌”,还带动了周边500多户农户致富增收。
“我最欣慰的是,通过自己的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带动了更多乡亲们改变多年来传统低效的生产方式,还为大家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赵昭自豪地说。在脱贫攻坚战中,她通过技术指导和产业帮扶,帮助200多位贫困户成功脱贫。
“这些年我在农村发展的感受是,农村需要年轻人,农业需要年轻人。对年轻人来说,农村和农业都是大有可为的天地。让农村成为美丽的家园,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这是我作为一名人大代表最质朴的履职方向。”赵昭满怀憧憬地展望未来。
全国人大代表赵昭大学毕业后放弃城市工作,返乡养牛创业的故事。她克服资金、技术、经验等诸多困难,经历牛群疾病、牛价低迷等危机,最终取得成功,实现种养结合,带动周边农户致富,助力脱贫攻坚。她的经历体现了年轻人投身农村、改变家乡的决心与担当,也展示了农村和农业发展的广阔前景。
原创文章,作者:Foster,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336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