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内卷:企业与教育的变革之路,打破内卷:为学生和职场人松绑

本文围绕部分企业反内卷以及教育部门要求高中生双休的消息展开,深入探讨了当前社会在教育和职场中的内卷现象,分析其成因、影响,并指出官方反内卷的态度及未来发展方向。

在如今的社会环境中,地缘政治的宏大叙事固然重要,但近期部分企业主动反对内卷(即反对PPT文化和长时间加班),以及教育部门要求高中生双休的消息,却与普罗大众的日常生活更为贴近。

那些支持加班和周末不休(单休)的人,有着诸多所谓的“逻辑”和“道理”,无非就是认为你不这么做而别人会,那你就会落后。这种竞争意识如今已经严重“内化”,甚至蔓延到了小学乃至幼儿园阶段。尽管当下中国大陆每年新增人口数量已经少于每年新入学的大学生人数,并且尚不成熟的AI就已经能够替代大量曾经中等薪酬的工作,但不少家长依然前赴后继。他们总觉得只要还有赢的机会,就要全情投入。

于是,我们看到了这样的当世奇观:周末时,中小学的学生们在教培机构补课,而等候在外的家长们则集体刷着短视频、看剧或者打手机游戏。对于周末不用加班的中年家长来说,这或许是一种幸福;但对于未成年人和年轻的职场人而言,却充满了悲哀。

人类世界里,最残酷的学业竞争当属韩国。最近一部大火的韩剧《善意的竞争》,就将韩国中学生为了考上好大学,不惜大量服用各种药物的现实展现得淋漓尽致。如果中国大陆的家长们不能成熟起来,在子女教育问题上再不思变,那么规模性服药的现象迟早也会出现。那些工作日晚上和周末有时间刷剧的家长不妨体验一下,一周不碰手机、不看屏幕,上班不能摸鱼,下班只能读鲁迅作品或者《古文观止》,过一过自己想要某种娱乐却被禁止的生活。要是能乐在其中,不妨再去刷50道奥数题。

不禁让人想问,什么样的家长才会对子女如此狠心呢?这真的是亲生的吗?难道这些家长小时候被虐待过吗?其实,所有将问题归因于外部的说法,都是在逃避责任,是完全无视子女需求的掩饰。

当然,这并不是说每个学生都不需要补课。实际上,很多学生很清楚自己在哪方面还需要进步。在小红书上,不少中小学生都在讨论,他们希望有足够的时间把自己不懂的知识点搞懂,但大量重复性的作业占据了几乎所有时间,导致学习毫无效率和针对性。

我们都知道,基于高考的教育,其基本目的是“选拔”而非所谓的“素质教育”。既然是选拔,为何要建立一个会产生大量抑郁症的选拔机制呢?参与者们想赢怕输,觉得自古华山一条路,这才是真正的问题所在。

所以,那些质疑双休的家长,首先要反思的是,如果没有学校周末的学习安排,自己是否就不会休息了?是否就不会有针对性地学习了?如果确实如此,那就只能认命了。因为即便如此,最终成绩可能也不会有多大差异,但多休息好歹还能保障一个健康的身心。

职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明明可以不加班、少加班,但非要集体加班到很晚才能体现“价值”,白天摸鱼,晚上挣表现。这样做除了浪费水电,还有什么意义呢?PPT文化盛行多年,把三句话能讲清楚的事非要写成10页,除了体现领导愿意听废话、下属愿意讲废话,还有什么意义呢?

那么,内卷究竟是谁的问题呢?是员工的问题吗?是学生的问题吗?当然,这也和他们有关。作者以前就聊过,内需与权利意识是紧密相关的,没有权利的意识,就没有权利的获得,天上不会掉馅饼。但除了权利意识外,权力与企业家的觉醒也非常重要。因为如果需求都没有了,所有供给都会变得没有意义。亨利·福特提高福特员工的工资并非出于他的善良,而是他深刻理解需求与供给的关系。

“勤劳吃苦”在贫困年代,是人们不懈奋斗的动力,是一项美德。但在物质丰富的年代,不少人会把“勤劳吃苦”当做遮羞布,一旦摆出这块布,就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效率便不再重要。日本也曾经历过这样的工业时代,员工都有极强的纪律性和企业归属感,即便不加班也要去搞团建,早回家还要被家人批评。然而,这种加班文化后来变得毫无意义,因为这种劳动纪律性根本无法应对中国大陆的低成本和效率冲击,更不可能产生颠覆性的科技创新。

官方反内卷的态度是坚决的,因为供需不平衡的问题连学生都能看出来了。从供给侧来看,需要更多企业能够提供创新性的产品。像饺子学的是药学,冯骥学的是生物医学工程,他们的事业与学校专业可以说毫无关系;王兴兴在机器人产业,但他的英语并不好,按传统观念,他并不适合从事前沿科技产业的创业。他们的成功都是兴趣引导的成就,而不是传统教育的结果。从需求侧来说,如果学生和年轻人没有足够的时间去休息和消费,那中国大陆未来可能只会剩下一个产业——老年产业。

更重要的是,AI时代已经到来,大量低水平重复智力劳动已经开始变得毫无价值。如果年轻人不能在人生起步阶段在内心种下能够支撑自己一生的希望种子,只是机械地接受在一次又一次考试中去“战胜”他人,总是想赢怕输,不敢越雷池一步,那人生的意义将会在哪里呢?

本文深入剖析了企业和教育领域的内卷现象,指出家长和职场人应反思内卷带来的问题,官方反内卷态度坚决,同时强调了供需平衡、兴趣引导以及年轻人树立希望的重要性,呼吁打破内卷,实现社会的健康发展。

原创文章,作者:Daniel Adela,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33485.html

(0)
Daniel AdelaDaniel Adela
上一篇 2025年3月11日 08:54
下一篇 2025年3月11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