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全国政协委员鲁晓明在两会期间的提案和观点展开,探讨了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路径以及老年人社会参与的相关问题。鲁晓明委员提出了社区医院扩展医养结合业务、以社区为基础建立各类养老服务中心等建议,还呼吁出台“老年人社会参与法”以保障老年人的社会参与权利。
全国政协委员、广东财经大学副校长鲁晓明,在两会期间就养老服务和老年人社会参与等问题提出了诸多有建设性的观点。
社区医院可扩展医养结合业务,追踪老人健康情况精准服务
南都记者提问:在去年全国两会上,您递交的提案中建议养老机构和社区开展上门居家养老服务。在这方面,市场该如何参与进来?
鲁晓明委员回应:我国老龄化进程正在不断加快,养老需求日益旺盛。在公立机构发挥保基本的兜底作用的同时,市场机构可以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服务作为补充。这样一来,公立机构与市场机构能够分别满足不同层次的养老需求。
南都记者追问:您观察到了哪些较为优秀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
鲁晓明委员表示:一些地方在社区医院的基础上,对部分设施进行改造,成立了医养结合的养老机构,并面向社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根据他的调研观察,这种模式实现了多方面的共赢。
目前,很多人习惯去大医院看病,基层医疗机构面临着业务困难。而扩展出养老业务后,可盘活社区医院的医疗资源。社区医院拥有稳定的医生、护士团队,能够满足居家老人日常防治慢性病的需求。而且,社区医院可以对居家老人建立健康档案,进行长期跟踪,提供精准服务,在对老人的医疗服务方面甚至可以比三甲医院做得更好。此外,在社区医院看病更加便捷和实惠,减轻了老人的负担。
南都记者再问: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提出了发展社区支持的居家养老,具体该怎么做?
鲁晓明委员建议:除了刚才提到的社区医院模式,更多的是要以社区为基础,建立日间照护中心和临时托付中心,也包括老年饭堂和供老年人娱乐、学习的活动中心。这就要求社区提供相应的场所场地。
社区还可以通过一些信息化手段,摸清分散在各个家庭中的行动不便老人,组织物业开展一些有偿的上门服务。这样不仅可以盘活物业资源,还能延伸物业的服务功能。
天津医科大学朱宪彝纪念医院的医护人员给老人义诊。 新华社发
呼吁出台“老年人社会参与法”,明确各方应承担的责任
南都记者询问:您刚刚也提到了老年人社会参与低的问题,老年人的社会参与等同于再就业吗?
鲁晓明委员解答:老年人社会参与的形式有很多种,再就业只是其中的一环。此外还包括社会服务、学习、参与基层治理、参与公益活动等等。
南都记者又问:老年人参与社会面临着哪些障碍?如何扫除这些障碍?
鲁晓明委员分析:我们对老年人社会参与的范围缺乏清醒的认识。社会中广泛存在的年龄就业歧视还没有得到有效遏制。一些传统观念认为,老年人就该“享清福”,一味把老人看作被赡养者而不是社会的积极参与者,这也阻碍了老年人社会参与制度的建立。他认为,中国还缺少一部“老年人社会参与法”作为基本的法律制度保障。
南都记者最后问:“老年人社会参与法”应该捋清哪些问题?
鲁晓明委员指出:首先要明确鼓励老年人社会参与的基本原则,要规定老年人社会参与的广泛权利。此外,还要规定各级政府、社会组织、家庭在老年人社会参与中应承担的责任,还要设置配套的保障措施。
本文围绕全国政协委员鲁晓明的两会提案,探讨了社区养老服务和老年人社会参与两大问题。在社区养老方面,提出社区医院扩展医养结合业务及以社区为基础建立各类服务中心等建议,旨在盘活资源、提升服务质量;在老年人社会参与方面,指出存在的障碍并呼吁出台“老年人社会参与法”以保障老年人权利,促进其积极融入社会。
原创文章,作者:Sorrowful,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329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