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并重”发力,高标准农田建设助推粮食安全

本文围绕国家保障粮食安全展开,着重解读了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方案中提出的“三个并重”原则,阐述其对筑牢我国粮食安全根基的重要意义,分别从新建和改造、数量和质量、建设和管护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说明。

“三个并重”发力,高标准农田建设助推粮食安全

在当今时代,粮食安全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如何让有限的耕地资源发挥出最大的效益,已经成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核心问题。最近,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高标准农田实施方案》,其中提出的“三个并重”原则,意义非凡。这不仅是对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深入实践,更是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对于筑牢我国粮食安全的根基有着极为深远和重大的意义。

首先是新建和改造并重,以此绘就农田新画卷。耕地是粮食生产的根本所在,但我国耕地资源呈现出“总量大、人均少”的特点,而且分布和质量状况也不太理想。新建高标准农田是拓展优质耕地资源的重要途径,应该优先在粮食主产区、增产潜力区和大型灌区进行布局。通过开展田块平整工作,让土地更适合规模化种植;建设完善的灌排设施,确保农田在旱涝灾害面前都能有较好的收成;实施土壤改良措施,提升土地的肥力。这样就能把零碎的小农田整合为集中连片的现代化良田,为粮食生产搭建坚实的平台。同时,对于已经建成的高标准农田,动态改造也不能忽视。随着时间的推移,部分设施会出现老化现象,如果不及时进行修缮和升级,就会影响粮食的产能。我们要重点对水利设施进行升级,让农田灌溉更加高效;注重地力培育,保持土地长久的肥力;推进智慧化改造,促使传统农田向“智慧田”转变,让农田在科技的助力下能够高效生产。只有新建与改造双管齐下,才能构建起现代化的农田体系,为粮食安全筑牢稳固的基础。

其次是数量和质量并重,守护好耕地的生命线。提升耕地质量,需要精心培育土壤。要根据不同的土壤类型和作物需求,精准地进行配方施肥,让土地能够健康生长,为庄稼提供充足的养分。推广绿色防控技术也十分重要,利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手段,减少病虫害对庄稼的侵害,降低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在农田周边营造生态缓冲带,种植花草树木,为昆虫、鸟类等提供栖息的地方,构建起农田生态系统的保护屏障。同时,《方案》明确提出,到2035年力争将具备条件的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累计改造提升4.55亿亩,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3亿亩。通过“提质”和“扩面”协同推进,为农民增收和粮食安全提供了双重保障。我们还要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水土流失和土壤盐碱化,让耕地成为能持续产出优质粮食的“绿色银行”。

最后是建设和管护并重,筑牢粮食安全的堤坝。建设是基础,管护是关键,建设和管护并重是确保高标准农田长期发挥效益的重要保障。高标准农田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从规划设计到施工建设,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精心组织、严格把关。如果建成后的农田管理不善,再好的设施也会逐渐荒废,粮食安全也就无法保障。在建设过程中,要严格遵循相关标准和规范,选用优质的材料和先进的技术,确保工程质量能够经受住时间的考验。同时,要加强对施工过程的监督管理,建立健全质量监管体系,让每一寸农田都能让人放心。建成后的管理同样不可忽视,要建立专业的管理队伍,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明确管理责任和目标,加强对农田设施的日常维护和保养。利用信息化手段,对农田进行实时监测和动态管理,及时了解农田的状况。此外,还要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和指导,提高他们的科学种田水平和管理意识,让农民成为高标准农田的守护者。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以“三个并重”筑牢粮食安全根基,是我们必须肩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我们要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使命感,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让农民的收入增加,种地更有信心,让每一寸耕地都能成为丰收的沃土,为实现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本文围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方案中的“三个并重”原则展开,分别阐述了新建和改造并重、数量和质量并重、建设和管护并重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意义,强调了以“三个并重”筑牢粮食安全根基是我们的使命与担当,呼吁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以实现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原创文章,作者:Foster,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49241.html

(0)
FosterFoster
上一篇 2025年4月2日
下一篇 2025年4月2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