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郑州高新区总工会联合高新区人才集团打造的数字化“零工客栈”。该平台是郑州市首个由工会主导打造的政企社协同就业服务平台,通过智能化服务、精准化对接和全链条保障,为灵活就业群体解决就业信息不对称、权益保障不足等难题,还构建了就业生态圈,实现了多方协同、生态共建,为破解就业结构性矛盾提供了新思路。
在当今社会,就业问题一直是备受关注的焦点。最近,河南省郑州高新区有了一个新的就业服务平台投入运营,它就是由郑州高新区总工会联合高新区人才集团打造的数字化“零工客栈”。值得一提的是,这可是郑州市首个由工会主导打造的政企社协同就业服务平台。
“零工客栈”所处的位置具有独特的优势。这里入驻企业达到了700余家,就业人员有1万余人。而且,在园区半径3公里内有4个社区,住着近3万名居民;半径5公里内还有近20万名大学生。如此丰富的人力资源和企业资源汇聚在此,为“零工客栈”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大家都知道,“饭碗是天大的事”,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然而,对于零工群体来说,他们面临着诸多难题。由于多方面的原因,零工群体普遍存在就业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很多时候他们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而企业也招不到合适的人。同时,他们的权益保障也常常不足。此次郑州高新区打造的数字化“零工客栈”,就像是一座“暖心桥”,通过智能化服务、精准化对接和全链条保障,为灵活就业群体带来了新的希望。这不仅是工会组织深化服务职能的一次有益探索,也为破解就业结构性矛盾提供了新的思路。
精准破题,打通供需“堵点”是“零工客栈”的一大亮点。灵活就业的优势在于“灵活”,但痛点也常源于“零散”。在传统模式下,用工方与求职者之间存在着信息壁垒,导致“企业招工难”与“劳动者找活难”的情况同时存在。而郑州高新区“零工客栈”采用了“四维协同”运营模式,即工会统筹协调、高新人才集团专业运营、产业园区定向推送、社区网格精准触达,构建起了覆盖3公里范围的就业生态圈。在试运营的一个月内,平台注册企业就有130余家,注册人数达到3828人,有效访问量更是高达3.9万人次。这些亮眼的数据背后,是平台对就业服务痛点的精准施策。它实现了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整合了信息发布、技能培训、权益保障等六大功能,既为劳动者提供了清晰的就业“导航”,又为企业输送了人才“血液”。更值得关注的是,平台将服务对象进行了拓展,从灵活就业群体延伸至中高端人才、应届毕业生等五类客户,还创新设计了“就业服务积分制”。劳动者可以用积分兑换技能培训、职业认证等服务,形成了“就业—提升—再就业”的良性循环。这种分层服务模式,让灵活就业不再只是“短期接单”,而是朝着“长效发展”的方向迈进,为劳动者的职业成长搭建了阶梯。
全链条护航,筑牢权益“堤坝”也是“零工客栈”的重要价值所在。灵活就业群体的稳定性,离不开权益保障的支撑。在现实中,部分劳动者面临着政策知晓度低、技能提升渠道少、劳动纠纷调解难等问题。郑州“零工客栈”将工会维权服务职能与就业服务深度融合。一方面,平台依托工会驿站,为户外劳动者提供了手机充电、医疗急救等10余项暖心服务,让“驿站”成为劳动者的“歇脚地”“加油站”;另一方面,通过“云端客栈”小程序,劳动者可以在线查询政策、参与培训、申请维权,实现就业服务“一键通达”。更关键的是,平台以工会三级账号管理体系为抓手,探索引入社会力量参与服务,构建了“技能培训—就业对接—权益维护”闭环。这种全链条思维,充分凸显了工会“娘家人”的定位,让灵活就业群体更有安全感。
合力赋能,构建服务“同心圆”是“零工客栈”的又一特色。就业不仅仅是个人的家事,更是国家大事。郑州“零工客栈”的探索表明,破解就业结构性矛盾需要多方协同、生态共建。平台充分发挥高新区国家大学科技园的技术与人才优势,联动园区内700余家企业、周边20万大学生资源,打造了政企社协同的“人力资源服务生态圈”。这种生态化运营,突破了传统就业服务的单向思维,通过资源整合、数据共享和流程再造,实现了服务效能的倍增。
就业是民生之本。郑州“零工客栈”是工会组织顺应新就业形态发展趋势、创新服务载体的生动实践。它给我们带来了启示:只有以劳动者需求为导向,以数字化提升服务精度,以生态化凝聚服务合力,才能让灵活就业既保有“灵活度”,又增添“稳定感”。我们期待更多地方能够从这一案例中汲取经验,让就业服务的“暖心桥”联通更多劳动者的幸福之路。
本文介绍了郑州高新区数字化“零工客栈”这一创新的就业服务平台,阐述了其在精准破题、全链条护航和合力赋能等方面的举措及成效。该平台通过多种方式解决了灵活就业群体面临的信息不对称和权益保障不足等问题,为破解就业结构性矛盾提供了新思路,启示各地以劳动者需求为导向,利用数字化和生态化手段提升就业服务质量。
原创文章,作者:购物狂魔,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328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