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雄安新区,介绍了这座承载“千年大计”的新城发展情况。阐述其自2017年设立以来的成长历程,包括吸引创新人才的举措,以及秉持“先植绿、后建城”理念打造宜业宜居之城的成果,展现了雄安的生态之美和发展潜力。
在中国首都北京向南100多公里的地方,一座肩负着“千年大计”使命的现代化新城正逐渐崭露头角,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它就是不断向“新”发展的雄安新区。
八岁“新城”拔节生长
时光回溯到2017年的春天,官方媒体正式发布了设立雄安新区的重磅消息。如今,这座即将迎来八岁生日的“新城”,正以蓬勃的姿态快速发展。雄安新区作为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集中承载地,与北京城市副中心宛如北京新的“两翼”,共同肩负起解决北京“大城市病”的历史重任。值得一提的是,其规划编制堪称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动用机构最多、集聚人才最多的一次城市规划编制,凝聚了无数智慧和心血。
3月20日,中国铁建全产业链服务雄安新区建设暨中铁城建集团北京工程有限公司揭牌入驻仪式在雄安盛大举行,这无疑为雄安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为了吸引创新人才,雄安新区常态化开展系列“雄安行”活动。截至目前,已有170多位院士、780多批高校、620多批科研院所的相关人才到访雄安。当地还以“雄安未来之城场景汇”为重要平台,积极集聚创新要素,推动科技成果加速落地转化,为新区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
新理念打造宜业宜居之城
“先植绿、后建城”,这是雄安新区建设秉持的一个重要新理念。自2017年“千年秀林”工程栽下第一棵树以来,雄安累计造林48.1万亩,绿化面积达74.1万亩。如今,“一淀、三带、九片、多廊”的生态空间格局已初具雏形。
从北京到雄安工作的赵肖依,闲暇时光总喜欢和家人一起到公园遛弯。她满心欢喜地说:“雄安的生态环境非常好,在小区居住,出门300米就能进公园、1公里能进林带、3公里能进森林。周末的时候,我们一家人还会驱车几十公里,到白洋淀游玩。”
2024年4月1日,河北雄安新区,白洋淀旅游码头春意盎然。(资料图,无人机照片)
蓝绿交织、水城共融,是雄安新区独特的生态底色。白洋淀之于雄安,就如同西湖之于杭州,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年来,雄安新区开展了史上最大规模的白洋淀生态修复治理工作。目前,白洋淀水质显著提升并稳定保持在Ⅲ类,成功步入全国良好湖泊行列。
从小在白洋淀边长大的邵金堆虽已年近七旬,但依然精神矍铄。他经常会划着小木船去白洋淀深处看一看。他感慨地说:“雄安新区设立以来,白洋淀的水质变好了,一些多年未见的鱼类又出现了。有‘鸟中大熊猫’之称的青头潜鸭,过去是候鸟,现在也在白洋淀‘安家落户’了。”
按照规划,到2035年,雄安新区将基本建成绿色低碳、开放创新、信息智能、宜居宜业、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水平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届时,雄安必将以崭新的姿态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本文围绕雄安新区展开,介绍了其自设立以来的发展情况。在吸引创新人才方面成果显著,同时秉持“先植绿、后建城”理念打造生态环境,白洋淀水质提升,生态改善。展现了雄安新区的蓬勃生机与发展潜力,未来有望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
原创文章,作者:购物狂魔,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477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