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昆曲博物馆的相关情况,重点介绍在昆曲传承方面有着近三十年努力的洪惟助教授,包括他与上海昆剧团演员之间的故事,以及他为昆曲博物馆做出的贡献等内容。
在台湾,有一座昆曲博物馆,这座于2017年11月开馆的博物馆,收藏着数万件与昆曲相关的藏品。这些藏品就像是昆曲传承历史的无声见证者,它们的存在,离不开一个人的努力,这个人就是洪惟助教授。
2024年,洪惟助教授迎来了他的八十岁生日。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他收到了来自上海昆剧团“昆大班”演员蔡正仁、岳美缇的贺信。蔡正仁撰写的贺信题目为“从神秘到亲密”。在信中,蔡正仁深情地回忆道:“刚开始的时候,我和这位‘神秘人士’并不熟悉,可是很快,随着昆曲这个桥梁的搭建,我们逐渐熟悉起来,‘神秘’的感觉渐渐变成了‘亲密’。这其中的力量就是昆曲啊!洪教授也因此成为了我熟悉又亲热的好朋友。从那以后,不管是在台北举办的昆曲专题研讨会上,还是在昆山巴城的昆曲座谈会上,我们两个人总是相伴相随,毫无拘束地畅谈昆曲相关的话题。”
岳美缇的贺信题目是“你要坚持录下去”,这封信把人们的思绪拉回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那时,洪惟助教授到上海邀请岳美缇录制《断桥》一折。岳美缇在信中称赞洪惟助教授“一生痴心推广昆曲”。而洪惟助教授回忆起那段时光,说道:“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我就在两岸展开了昆曲的调查研究工作,我四处收集昆曲的文献和文物,足迹遍布北京、南京、苏州、上海、杭州、温州等众多地方。只要哪里有昆剧团,我就前往哪里。”他还拿着《昆曲演艺家、曲家及学者访问录》这本书介绍说:“在这本口述史里,有一些人已经离世了,像昆曲传字辈的艺人,大部分人现在也都年事已高。我把对他们的访谈尽可能完整地保存下来,这样就可以看出他们在九十年代对于昆曲的认知和看法,与现在是有所不同的。”
昆曲博物馆目前正在举办昆曲墨宝特展。在这个特展上,展品琳琅满目。有傅雪漪、王瑶卿、徐韶九等大家的画作;有张伯驹赠给侯永奎的书法作品;有沈传芷、张充和、倪传钺等的手抄曲谱;还有吴梅的扇面、赵景深的信札以及俞振飞的签赠书籍等等。其中,张伯驹的书法作品是由侯永奎之子、北方昆曲剧院演员侯少奎捐赠的。还有大部分展品是友人送给洪惟助个人的,他也毫不犹豫地捐了出来,像胡忌、张充和等人赠送给他的物品。张充和的手抄曲谱中有一本是写于他生日的时候,他觉得这也是他与昆曲之间的一种缘分体现。
在展厅的中间,摆放着一件俞振飞的戏服,这件戏服可是昆曲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洪惟助教授每每与人说起这件戏服,都会充满感慨地回忆起当时的情景:“那是1990年,俞振飞先生过生日的时候,我前去贺寿。当时我也是鼓足了勇气,直接对俞先生说‘俞先生,将来我想成立一个昆曲博物馆或者陈列馆,您可以送我一件戏服吗?’俞先生听后,思考了一下说‘我来找找看。’可是后来一直没有消息,我也不好意思再去询问。没想到没过几年,俞先生就过世了。剧作家贡敏先生前往上海吊唁的时候,俞先生的师母李蔷华女士拿出了这件戏服,对贡敏先生说‘请帮我带回台湾,这件戏服是俞老生前交代,要送给洪惟助教授的。’”洪惟助教授不禁感叹:“俞老真的是一诺千金啊。”
如今,昆曲已经走出了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低谷期。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进剧场,去感受昆曲的魅力,并且是真心热爱这门传统文化。上海昆剧团“昆大班”只要有演出,门票就会被抢购一空。而洪惟助教授也回归到自己最初的学术领域,他带着青年教师和学生们一起整理昆曲名家的手抄曲谱,并且对《昆曲辞典》进行修订。他们因为昆曲而结下了深厚的情谊,而昆曲也因为他们当年的坚守,重新焕发出耀眼的光彩。
洪惟助教授在昆曲传承方面的贡献。他花费近三十年心血,从两岸收集昆曲相关藏品,建立昆曲博物馆。他与上海昆剧团演员交往密切,在昆曲发展低谷期坚守推广昆曲,如今昆曲再次兴盛,他又回归学术领域继续相关工作,体现出他对昆曲传承发展的重要意义。
原创文章,作者:Foster,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327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