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将对本周国内煤炭市场的情况进行详细阐述,包括动力煤价格企稳、供需边际改善,以及炼焦煤市场承压、受国际价格拖累等方面的情况,分析其背后的供需关系和政策影响等因素。
本周,国内煤炭市场出现了分化的格局。其中,动力煤价格在经历了连续的回调之后,开始逐步企稳;而炼焦煤则由于受到国际价格的拖累,再加上需求疲软的影响,市场压力不断地显现出来。随着全国两会期间安全监察力度的升级,以及宏观政策效果逐步释放,煤炭的供需格局正在进行结构性的调整,中长期产能缺口预期依然没有改变。
一、动力煤价格企稳运行,供需边际改善
1. 港口价格跌幅收窄,进口煤倒挂支撑国内市场
截至3月7日,秦皇岛港动力煤(Q5500)的价格周环比下跌了8元/吨,达到了686元/吨。不过,跌幅相较于前期有所收窄,这表明市场的悲观情绪已经有所缓和。值得关注的是,国际动力煤价格出现了波动分化的情况。纽卡斯尔5500大卡煤价周跌1.0美元/吨,降至75.0美元/吨;而欧洲ARA6000大卡煤价则上涨了4.0美元/吨,达到91.1美元/吨。进口煤价格与国内价格的价差正在收窄,再加上国内长协价临近所带来的支撑,港口煤价进一步下行的空间已经非常有限。
2. 供给端受限,需求端呈现区域分化
两会期间,主产地的安全监察变得更加严格,动力煤矿井产能利用率周环比下降了0.8个百分点,降至94.8%。从需求方面来看,沿海八省的日耗周环比下降了1.29%,达到191.5万吨/日,库存增加了1.88%;而内陆十七省的日耗回升了21.5万吨/日,达到364.5万吨/日,库存下降了2.29%。这反映出在北方采暖需求结束之后,工业用电以及非电需求正在逐步启动。化工行业的耗煤量小幅上升了0.16%,钢铁高炉开工率提升了1.22个百分点,达到79.5%,这也对需求形成了一定的支撑。
3. 价格中枢夯实,估值修复可期
当前,动力煤价格已经接近长协价的底部区间。随着港口库存的去化以及进口煤成本的刚性抬升,市场对于煤价企稳的预期不断增强。再加上煤炭企业持续实施回购、增持等举措,板块估值有望迎来修复。
二、炼焦煤市场承压,国际价格拖累国内情绪
1. 国内外价格同步下跌,冶金煤需求疲软
本周,炼焦煤市场延续了弱势。临汾肥精煤车板价周跌10元/吨,降至1300元/吨;兖州气精煤跌幅达70元/吨,降至990元/吨。在国际市场上,澳大利亚峰景矿硬焦煤到岸价周跌4.3美元/吨,降至195.0美元/吨,同比跌幅扩大至38.56%。尽管国内炼焦煤矿井产能利用率提升了1.0个百分点,达到84.76%,但下游钢厂采购十分谨慎,港口库存维持在高位,供需矛盾依旧比较突出。
2. 非电需求支撑有限,钢铁开工率回升成亮点
尽管钢铁行业高炉开工率回升到了79.5%,但建材需求由于受到春节后建筑项目停工的影响,持续处于疲软状态。黑色金属冶炼价格同比下跌了10.6%,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价格下跌了3.5%,这反映出基建和地产的复苏力度不足。不过,钢厂利润修复之后,对原料端压价的意愿有所减弱,如果后续“金三银四”旺季需求能够兑现,炼焦煤价格或许会逐步止跌。
3. 中长期缺口逻辑未改,静待政策催化
当前,炼焦煤价格已经回落到了2022年以来的低位,但其全球资源稀缺性以及国内产能西移带来的成本抬升趋势并没有改变。随着宏观经济底部回暖以及稳增长政策的加码,焦煤需求有望随着制造业的升级而逐步释放。虽然短期市场情绪受到压制,但板块配置性价比正逐步凸显。
结语
当前,煤炭市场正处于周期切换的关键时点。动力煤价格企稳和炼焦煤承压分化的背后,反映的是供需调整与政策托底之间复杂的博弈。从中长期来看,产能短缺与能源通胀逻辑仍然是行业的核心驱动力,短期的回调或许为布局提供了窗口。
本文总结了本周国内煤炭市场动力煤和炼焦煤的不同走势,分析了各自背后的影响因素。动力煤价格企稳得益于多种因素,炼焦煤则面临诸多压力。整体而言,煤炭市场在供需调整和政策影响下处于关键的周期转换点,不同煤种表现虽有差异,但中长期的产能等因素依然是行业发展的重要考量。
原创文章,作者:Wonderful,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322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