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多县女教师16年:从西宁到大本营的教育奉献之旅,祁雅琼:在玛多县高寒缺氧地坚守16年的女教师

在青海省平均海拔最高、条件艰苦的玛多县,女教师祁雅琼坚守16年的故事。包括她的工作情况、适应环境的过程以及在坚守过程中面临的家庭与个人的困难,展现了她对高原牧区教育事业的奉献精神。

在平均海拔4500米、含氧量仅为海平面50%左右且全年供暖长达11个月的青海省玛多县,有一位令人敬佩的女教师。这里的环境极为恶劣,然而祁雅琼却在这里扎根了16年。

玛多县女教师16年:从西宁到大本营的教育奉献之旅,祁雅琼:在玛多县高寒缺氧地坚守16年的女教师

祁雅琼从小在青海省省会西宁市长大,2009年来到玛多县工作,2011年开始在玛多县黄河乡寄宿制学校担任教师,现在已经成为玛多县民族寄宿制小学的校长。

3月的时候,内地早已是生机盎然的春季,而玛多县依旧高寒,寒风刮在脸上犹如刀割。记者在这里常因缺氧而脑袋“宕机”,但课堂上的祁雅琼却思维敏捷且充满激情。她笑着说:“我已经习惯了,这不算啥。”

玛多县女教师16年:从西宁到大本营的教育奉献之旅,祁雅琼:在玛多县高寒缺氧地坚守16年的女教师

玛多县民族寄宿制小学共有388名学生和36名教职工。由于师资缺乏,祁雅琼除了担任校长职务外,还承担着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授课任务,每周要上4堂课。

在课堂上,祁雅琼留着干练的披肩发,说话简洁有力,还不时发出爽朗的笑声。在这样高寒缺氧的地方,她给人满满的阳光感,让人能切实感受到她已经适应了这里的环境。

玛多县女教师16年:从西宁到大本营的教育奉献之旅,祁雅琼:在玛多县高寒缺氧地坚守16年的女教师

然而,在采访中她两次哽咽,这也让人们意识到坚守在这里是多么不容易。刚到黄河乡任教时,全乡没有楼房,打水、生炉子都得自己动手。旱厕的异味让她恶心,高原反应使她头痛欲裂,夜里她常常躲在被子里哭泣。

她哽咽着回忆:“有一次我蹲在操场上,用棉衣盖着头好好地哭了一场,然后给父亲打电话说要辞职。”这是她唯一一次退缩。

孤独也是她面临的一大难题。那时从乡镇到县城坐车要2小时,每次到县城和朋友相聚她都会大哭一场。朋友们为了鼓励她,给她取了个外号——“祁坚强”。

也是在那段时间,她结识了同样在乡里任教的丈夫。她幸福地说:“那段时间,他把我照顾得很好。直到现在,只要不忙,家务都是他来做。”

玛多县女教师16年:从西宁到大本营的教育奉献之旅,祁雅琼:在玛多县高寒缺氧地坚守16年的女教师

她第二次哽咽是因为提到孩子。儿子曾抱怨“你是别人的妈妈,不是我的妈妈”,这句话像刺一样扎进她的心里。

2014年她和丈夫有了孩子,休完产假后她就匆忙赶回学校,孩子从此被迫断奶,之后陪伴孩子的是外公和外婆。她流着泪说:“11年了,我没有陪孩子过一次生日。”因为孩子的生日在3月,正是开学最忙碌的时候。

玛多县女教师16年:从西宁到大本营的教育奉献之旅,祁雅琼:在玛多县高寒缺氧地坚守16年的女教师

提到自己的孩子,祁雅琼满心亏欠,但面对学校的孩子时,她又满脸灿烂。在“我有新面貌”的课堂上,她问孩子们新学期的变化,孩子们纷纷举手回答:“黑板报换了新图画!”“我换同桌啦!”“我又长大了!”……

祁雅琼说:“孩子们的眼睛很清澈,像雪山融化的溪水。”她希望更多优秀教师能来到这里,把希望的种子带给这里的孩子,让孩子们能看到外面更精彩的世界。就像高寒缺氧的高原上孕育花朵虽难,但一旦绽放就绚烂夺目。

本文总结了祁雅琼在玛多县16年的教育坚守历程。从初到玛多县面临的恶劣环境和生活困难,到在工作中的积极投入,再到因家庭与事业的矛盾而产生的愧疚,全面展现了她的奉献精神以及对高原牧区教育事业的热爱,同时也表达了对更多教师投身此地教育的期待。

原创文章,作者:Daniel Adela,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32131.html

(0)
Daniel AdelaDaniel Adela
上一篇 2025年3月9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9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