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深入讲述了李叔同的传奇一生,从其创作经典《送别》切入,介绍了他从富贵公子到艺术先驱,再到毅然出家成为弘一法师的转变过程,以及出家后在佛法修行、书法风格等方面的成就与特点,展现了他独特的精神世界和高尚品格。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悠扬的旋律仿佛穿越时空,将我们带入了那个充满离愁别绪的情境之中。这首由李叔同于1915年作词的《送别》,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岁月的长河中熠熠生辉。它不仅在林海音的小说《城南旧事》中数次出现,更是成为了传世经典,触动着无数人的心灵。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歌声中,我们仿佛看到了那长亭古道,芳草连天,友人在夕阳下依依惜别。而“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更是将离别的惆怅与不舍推向了高潮。
李叔同的一生,就如同一场波澜壮阔的传奇。他出生于天津盐商豪富之家,“桐门李家”的辉煌为他的童年奠定了富足的基础。幼名成蹊,学名文涛,字叔同,他名号屡改,却常以李叔同为世人所知。他原籍浙江平湖,父亲李世珍是清同治四年进士,官至吏部主事,后致仕经商,成为一方巨富。
李叔同自幼聪颖过人,六七岁时便跟着年长他十二岁的兄长文熙读书。十三、四岁时,他的篆书就已经颇具水准;十六、七岁时,他师从天津名士赵幼梅学填词,又向唐静岩学习书法,为日后的艺术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十八岁时,在母亲的作主下,他与俞氏成婚。次年,戊戌政变爆发,他迁居上海。家底殷实的他出手阔绰,与众多文人名妓往来密切。二十岁时,他搬到许幻园家“城南草堂”,与袁希濂、许幻园、蔡小香、张小楼结为金兰之谊,号称“天涯五友”,尽显纨绔之风。
此后,李叔同的文人雅士生活过得有声有色。他与画家任伯年设立“上海书画公会”,二十二岁时进入南洋公学,师从蔡元培。在此期间,他与歌郎、名妓频繁往来,还在上海登台参加《黄天霸》等京剧演出。同时,他为沪学会补习科创作了《祖国歌》,并编有《国学唱歌集》,一时风光无限。
李叔同自画像
然而,命运的齿轮并未就此停止转动。1918年,38岁的李叔同写信给学生刘质平说:“因受马一浮大士之熏染,学佛有悟,世味日淡,罪业至深,暑假后不再任事,秋初即入山习静。”暑假里,他将书画赠与学生,把金石作品与藏印赠给西冷印社封存,还将钢琴等家具赠与日籍妻子。
八月,大势至菩萨诞辰之日,他身披海青,脚穿芒鞋,在杭州虎跑寺向了悟法师行剃度礼,赐法名演音,字弘一。从此,世间再无风流倜傥的李叔同,只留下潜心向佛的弘一法师。
出家后的弘一法师,一心钻研佛学。为了振兴律学,他不畏艰难,深入研修,潜心戒律,著书说法,身体力行,最终成为了近世佛教界备受尊敬的律宗大师,被尊为律宗第十一代祖师。
弘一法师曾说:“见我字,如见佛法。”他通过书法不遗余力地弘扬佛法,其书风也由在俗时的绚烂逐渐蜕变为平淡、稚拙,这正是他修行佛法后心灵的真实写照。他的书法藏锋入纸、线条圆浑,字形打破棱角,形散神不散,泯灭锋芒、气息内敛,充满了一种超然物外、安然恬静的禅趣。
弘一法师的学生丰子恺提出“人生三层楼”说,对法师由艺术人生升华到宗教人生作出了最为恰当、透彻的阐释。丰子恺认为,人的生活可以分为三层,一是物质生活,即衣食;二是精神生活,即学术文艺;三是灵魂生活,即宗教。艺术的最高点与宗教相接近,二层楼的扶梯的最后顶点就是三层楼,所以弘一法师升华到宗教,是一种必然的选择。
“待人以春风,律己以秋霜”,弘一法师始终以这样的准则要求自己。“以戒为师”本是佛陀逝世前留下的遗训之一,佛法法门众多,对治众生烦恼,无非“戒律”二字。弘一法师常说,戒律是为了律己,而非律人,“律己,宜带秋气;律人,须带春风”。他平时持戒甚严,但从不随意评判他人,不说人是非长短。若要批评人,他就选择自己不吃饭,这并非与人赌气,而是在替那人忏悔,借事磨心。
跟他常在一起的人,都了解他的脾气。每逢他不吃饭时,就知道自己一定是做错事或说错话了,便会赶紧反省改正。直到你把错误改正,他才会重新吃饭,而对于你的错处,他一句也不会说,而是让你自己去反思。
弘一法师还曾自号“二一老人”,此号取自古人的两句诗,“一事无成人渐老”、“一钱不值何消说”。他说回想自己近十年所做的事,深感自己德行欠缺,成功的事少之又少,残缺破碎的居多,然而事实上,他的功德早已遍布天下。
“以悲悯处世,以福缘布施”,弘一法师对人和物都怀有特别的慈悲之心。有一次,他到丰子恺家,丰子恺请他坐在藤椅里,他总是先把藤椅轻轻摇动,然后再慢慢坐下去。多次之后,丰子恺忍不住询问原因,弘一法师回答说:“这椅子里头,两根藤之间,也许有小虫伏着……先摇动一下,慢慢地坐下去,好让它们走避。”
直到他西逝之前,还念念不忘叮嘱人们在焚化遗骸时不要损害蚂蚁生命。他对万物都心怀悲悯,惜物、惜人、惜福,这也是他每时每刻所持的戒律。或许有人觉得弘一法师出家后仍有太多“人情味”,其实菩萨都有千万法身,这不过是弘一法师其中一面,皆是为了利益众生。
弘一法师遗墨 悲欣交集
本文围绕李叔同展开,详细介绍了他从富贵公子到艺术先驱,再到弘一法师的传奇人生。他在艺术领域如戏剧、书法、篆刻、教育等方面成就斐然,出家后又成为备受尊敬的律宗大师。他的书法风格转变体现了修行的心境,“人生三层楼”说阐释了他精神的升华。他以戒律己、心怀悲悯,展现了高尚的品格和独特的精神世界,其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和深刻的精神内涵。
原创文章,作者:Sorrowful,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373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