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于2024年贵阳成为“人口增量第一城”这一现象,深入分析了贵阳常住人口持续较快增长的原因,包括人口结构优势、后发优势、“强省会”模式的推动等,同时对比了省会城市与直辖市人口增长的不同态势。
“人口增量第一城”又有了新的主角。近日公布的《2024年贵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到2024年末,贵阳常住人口达到660.25万人,相较于上一年年末增加了19.96万人。
在全国已经公布2024年末常住人口数据的城市中,贵阳以微弱的优势超越了深圳(2024年深圳常住人口增加19.94万),暂时位居全国第一,并且连续四年常住人口增量超过10万人。
贵阳
贵阳作为一座综合发展实力并非十分突出,人口和经济体量都不靠前的内陆省会城市,其常住人口却能持续保持较快的增长态势。在当前主要城市人口增速明显放缓的大背景下,这种情况显得格外引人注目,形成了鲜明的“反差感”。
那么,贵阳“人气”逆势上扬的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密码?这又反映出了怎样的区域人口变化新趋势呢?
人口结构优势与后发优势
2024年,贵阳的GDP为5777.41亿元,常住人口为660.25万人。在GDP万亿城市和人口千万城市不断增多的当下,贵阳的存在感似乎并不强。然而,在过去的四年里,贵阳常住人口总共增加了超过60万人(2024年常住人口660.25万人,2020年为598.70万人),这一成绩在全国范围内都相当亮眼,超过了多数GDP万亿和人口千万城市。
其中一个重要的显性原因就是人口结构红利。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贵阳市60岁以上老年人的比例为13.3%,比全国平均水平低了5.4个百分点。相对较轻的老龄化程度,直接使得贵阳在出生率方面具有优势。2023年,贵阳人口出生率为8.6‰,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2.2个千分点;自然增长率达4.52‰,更是比全国平均水平( - 1.48‰)高出6个千分点。
当前,全国总人口已经连续三年负增长,许多省份和城市的人口自然增长率都呈负数。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贵阳依然能够保持较高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无疑成为了其重要的人口比较优势。
如果说贵阳人口的自然增长得益于人口结构优势,那么人口机械增长则主要得益于“后发优势”。
作为西南内陆的省会城市,贵阳过去的整体发展基础较为薄弱,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产业、基础设施等方面与先发地区存在显著差距。但在过去的十多年间,贵阳实现了“弯道超车”,迎来了跨越式发展。高铁网络加速完善,大数据和电子信息产业异军突起,这些都从整体上重塑了城市的发展环境和动能,为增强人口承载力提供了根本性的支撑。
此外,贵阳较早实行“零门槛”落户政策,并加大了引才力度,这也为人口的机械增长开辟了新的途径。例如,2024年,就吸引了13.06万名高校毕业生在贵阳就业创业。
值得一提的是,有着“中国避暑之都”美誉的贵阳,近年来其气候优势也成为吸引游客甚至常住人口的重要“软实力”。文旅产业作为服务业的快速崛起,不仅拓宽了就业空间,也提升了城市的对外形象,进一步增强了城市的吸引力。
全省托举,支持打造“强省会”
在观察贵阳的人口增长情况时,“强省会”模式这一现实逻辑不容忽视。
事实上,在贵阳常住人口持续高速增长的同时,绝大多数省会城市的人口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在过去人口普遍增长的时期,这一现象可能并不突出。但在当前全国总人口负增长,不同区域人口发展表现进一步分化的背景下,省会城市的人口“虹吸力”就显得更为明显。
例如,在目前已经公布2024年常住人口数据的城市中,人口增量靠前的大多是省会城市。这主要是因为,作为省域中心,即使全省人口减少,省会城市依然可以凭借对省内人口的吸引力维持常住人口的增长。
像湖南、江西、河南等省份,常住人口已经连续负增长,但这并没有影响长沙、南昌、郑州等省会城市人口规模的持续扩大。
这一方面与“强省会”战略下的政策推动有关,另一方面,也是由省会城市自身的发展优势决定的。一般来说,省会城市是一个省的政治中心,同时也是经济、文化、交通、医疗、教育等方面的中心。这意味着省会城市往往汇聚了全省最多的高端发展要素和资源,是绝对的发展“高地”,自然成为全省人口的首选之地。再加上近年来多数省会城市的落户门槛大幅降低,更加方便了人口的流入。
正因如此,对于不少内陆省份来说,实施“强省会”战略,支持省会城市继续“做大做强”,提升产业承载力和人口承载力,成为了为全省“留人”的现实途径。毕竟,如果全省缺乏一个对省内人口具有足够吸引力的“强省会”,就可能导致更多的人口外流。
2021年,贵州省《关于支持实施“强省会”五年行动若干政策措施意见》提出,2021年至2025年,省级分享贵阳贵安的土地出让收益全额返还贵阳贵安;建立“钱随人走”挂钩机制,完善转移支付办法,将新增常住人口作为转移支付的分配因素,增强贵阳市教育、卫生、公共安全和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的财政保障能力。这实际上是在全省层面为支持贵阳扩大人口规模提供了必要的政策和资源保障。
可以说,许多省会城市人口的持续扩张,离不开全省的全力支持。
当然,目前的贵阳,无论是省会首位度,还是人口、经济体量与省内其他城市相比的优势,距离真正的“强省会”还有很大差距。但这也意味着贵阳仍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可挖。
省会城市与直辖市的对比
省会城市近年来的人口吸引力之所以显得“鹤立鸡群”,一个重要的参照是直辖市的人口增速明显放缓,甚至出现负增长。
2024年,四大直辖市中,北京、上海、重庆的常住人口全部停止增长,分别减少了2.6万、7.19万、0.96万,天津则保持持平。
这并非偶然。此前,北京、上海、天津的常住人口就多次出现负增长。重庆在2023年更是减少了近22万。
这些城市常住人口负增长的具体原因各不相同。例如,北京、上海、天津仍然保留着较高的落户门槛。重庆作为内陆地区的直辖市,虽然落户门槛较低,但在产业发展质量和就业空间方面缺乏像北京、上海那样的竞争力,对市外人口的吸引力相对有限。
同时,在当前背景下,直辖市与省会城市人口增势的差异还有两个非常突出的现实原因。其一,四大直辖市均为超大城市,城镇化率相对较高,老龄化程度也更深,因此更早进入了人口自然负增长阶段。
其二,直辖市相对缺乏足够的人口“转圜”空间。例如,北京、上海的常住人口虽然都超过了2000多万,但一些省会城市对应的是动辄五六千万甚至更大的省域人口腹地,在吸引市外人口方面具有先天优势。而北京、上海虽然在全国范围内具有人口吸引力,但本身存在一定的落户门槛。
还有一点不容忽视,城市人口不可能无限扩张。北京、上海本身已经拥有2000多万人口,重庆人口甚至达到3000多万,这在客观上决定了很难再维持过去的高增长。2024年,2000万人口以上的四座城市——重庆、北京、上海、成都,仅成都人口继续保持增长,这本身也释放了一个信号。
海报设计 王璐瑶
本期编辑 邢潭
本文围绕2024年贵阳成为“人口增量第一城”展开分析,指出贵阳凭借人口结构优势、后发优势以及“强省会”模式实现了常住人口的持续增长。同时对比了省会城市与直辖市人口增长态势的不同,反映出区域人口变化的新动向。整体而言,贵阳人口增长潜力大,而直辖市受多种因素影响人口增速放缓。
原创文章,作者:Sorrowful,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517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