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的最后一年展开,讲述了村里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方面的做法,如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的方式,以及如何发展乡村特色产业等内容,同时还给出了相关代表的点评与建议。
今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5年过渡期的最后一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毫不松懈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这一任务,那么在村里,到底该如何去做呢?这是摆在众多乡村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武宣县桐岭镇和律村党委书记韦恒焦代表表示,要“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他强调,村干部必须按时入户走访,将关注重点放在重点人群上,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只有这样,才能在源头上防止返贫致贫情况的大规模发生。
然而,哪些农户存在返贫致贫风险呢?又如何提供更为精准的帮扶呢?韦恒焦代表介绍说,他们村里建立了“线上 + 线下”双轨机制。村民能够通过手机进行自助申报,相关部门则利用大数据进行自动筛查。他还指出,接下来的关键在于将“合力托举”的各项举措细致地落实到位。
当前,832个脱贫县均已培育形成了2至3个主导产业,总产值超过1.7万亿元。在这样的基础上,如何让乡村特色产业继续做大做强,成为了新的发展方向。
一南一北的两个村子,充分依托自身特色资源,精心做好“土特产”文章。在贵州省毕节市纳雍县陶营村,小小的樱桃树“结”出了新的业态。这里从单纯的卖果子转变为“卖风景”,产业链条得到了不断的延伸。陶营村党总支书记肖军代表提到:“2024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6600元,樱桃产业在其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那么,小樱桃是如何变成大产业的呢?肖军代表有着自己的细致谋划:“首先要补上基础设施短板,从而延长樱桃的储藏期;然后想办法搞樱桃酒深加工,提升樱桃的价值。”
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松山区小庙子村,阡陌田园与连绵群山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这个村子大力发展蔬菜和中药材产业,村民们的腰包也因此变得越来越鼓。小庙子村党总支书记赵会杰代表说:“接下来,我们打算建设酱菜加工厂和矿泉水厂,从而把乡村产业打造成真正的富民产业。”
(本报记者邓剑洋、陈隽逸、殷烁、葛燊)
点评:
在这5年过渡期的最后一年,提升防止返贫致贫监测帮扶效能是必须的。要持续巩固提升“三保障”和饮水安全保障成果。相关地区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数字技术,构建智能化预警体系;提升乡村医疗服务能力,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提高农村安全饮水保障水平,进一步提升帮扶的精准度,以此来解决群众的后顾之忧。
促进脱贫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是关键所在。建议加大乡村产业发展力度,依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发展庭院经济、林下经济、民宿经济等多种形式,积极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让更多的农民群众走上致富之路,挑起致富的“金扁担”。
——邓大玉代表(广西科学院乡村振兴与优势特色产业研究院院长)
《 人民日报 》( 2025年03月08日 07 版)
文章聚焦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衔接的5年过渡期最后一年,阐述了村里巩固脱贫成果的措施,如防止返贫的底线坚守、精准帮扶机制等,还介绍了不同村庄发展特色产业的实例,最后给出了提升帮扶效能、促进脱贫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建议。
原创文章,作者:Foster,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320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