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新业态蓬勃发展,应用场景待拓展 代表委员圆桌对话:人工智能如何助力高质量发展?

本文围绕人工智能这一主题,介绍了2024年我国人工智能在科技成果方面的表现,如智能割草机器人测试、人形交互机器人亮相世界声博会等。并通过代表委员的圆桌对话,探讨了人工智能在我国的发展情况、落地应用中的卡点堵点以及如何与产业发展融合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和改善百姓生活等多方面的内容。

2024年10月的浙江白马科技有限公司车间里,工作人员正忙碌地测试智能割草机器人,这一画面仿佛是人工智能在现代生活中的一个小小缩影。同样,在第七届世界声博会上,人形交互机器人与观众合影留念,也展示了人工智能技术在当下的蓬勃发展态势。在我国,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正在加速崛起,逐步实现跨越赶超。正如张荣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党委书记)所说,这背后是政策支持与技术进步的双重驱动。近年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支持人工智能发展的政策,这对产业升级起到了有力的牵引作用,推动人工智能全面赋能民生与经济发展。目前,我国在人工智能论文数量和专利授权数量上领跑全球,智能算力规模稳居世界第二。王昌林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也指出,我国人工智能技术不断取得突破,产业化进程加快,智能制造、无人工厂、无人驾驶等新业态蓬勃兴起。许多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高成长企业、独角兽企业涌现出来,初步形成若干创新集群,人工智能的创新生态和产业生态不断完善。徐玖平委员(四川大学文科综合实验教学国家级示范中心主任)表示,人工智能对百姓生活的赋能日益显著。在医疗领域,AI辅助诊疗系统加速落地;交通领域,智能网联汽车、无人驾驶技术不断成熟;家居领域,从语音助手到智能家电,AI让生活更加便捷。并且随着我国在AI基础研究、核心技术攻关、产业生态建设等方面不断突破,将进一步助力高质量发展,为百姓创造更智能、便捷、安全的生活和工作环境。然而,人工智能在落地应用过程中并非一帆风顺。张荣提到,当前主要面临四个方面的挑战,包括核心技术不能完全自主可控、数据要素流通不畅、应用深度不足、人才供给不充分。要破解这些卡点堵点,需要以系统集成思维一体推进生态共建、技术攻坚与场景深耕,推动“人工智能 +”深入发展。具体而言,要强化顶层设计与政策牵引、构建多层次产业协同生态、推动人工智能与产业深度融合,引导技术从解决“痛点”向创造“增长点”转变。王昌林认为,当前人工智能发展总体上离大规模产业化应用还有差距。我国应发挥超大规模市场和应用场景丰富的优势,推动人工智能的示范应用,同时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建立企业主导的产学研创新机制,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徐玖平则强调政企校协同发力丰富AI应用场景。政府出台政策鼓励应用,企业开拓新兴领域创造新场景,高校加强人才培养。在加强人工智能和产业发展融合方面,张荣提出要构建“技术创新—产业升级—民生改善”的螺旋上升体系。在技术创新层面加强基础理论研究;产业生态层面推动与新兴产业、传统产业的融合发展;民生服务层面围绕改进民生重点任务。王昌林提到深入开展“人工智能 +”行动,如实施“人工智能 +制造业”行动,开发专用大模型推动制造业转型。徐玖平则从构建产业生态、布局基础设施、强化产教融合、优化政策环境、挖掘应用场景等多方面给出建议。

本文总结了2024年我国人工智能发展取得的成果,如在论文数量、专利授权数量和智能算力规模等方面的成绩,以及新业态的兴起。同时探讨了人工智能落地应用面临的挑战及解决措施,还阐述了人工智能与产业融合为高质量发展和百姓美好生活提供助力的多种方式。这一话题涉及多方面的利益相关者,包括政府、企业、高校等,需要各方协同努力来推动人工智能更好地发展。

原创文章,作者:Daniel Adela,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31243.html

(0)
Daniel AdelaDaniel Adela
上一篇 2025年3月7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7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